特稿

  •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文艺理想论

    季水河;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是对西方传统文艺理想论的继承与发展、转换与创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必须了解西方传统文艺理想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想论诞生之前的西方文艺理想论,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塑造理想人物论,要求文艺家根据对现实生活发展趋势与人们根本愿望的理解,描写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塑造出比实际生活中更完美的人;二是促进人性解放论,主张文艺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倾向、流露情感欲念时,要考虑到文艺对人性善恶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文艺的正面价值和情感净化功能,成为人性解放的助推力;三是建构理想社会论,强调文艺家以理想的眼光,看待现实的不完美,批判社会的阴暗面,憧憬幸福的生活图景,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为人类不断超越社会现实提供方向引领。

    2021年02期 v.42;No.24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教育部名栏——船山研究

  • 船山心性学与唯识心学的辨析会通

    徐孙铭;

    《相宗络索》论及第七识的思量、执著、深度思维等功能,阐明错误认识、心理障碍、迷误的表现、误区,通过破执除障、心理疏导,可以转识成智,提高觉悟,催人奋进。王夫之借鉴唯识心学的积极成果,形成主客一致、能所结合、现量实证的认识论,破执立志、树立浩然正气的精神导引论,以及转识成智、相天造命的成圣论。船山心性学与唯识心学的会通,从开展哲学批判、发展儒家正学和融通世间与出世间法的需要出发,主旨在于:一是以天下惟气的朴素唯物论为基础,以心转物,以理导欲,树立正确的志向,于我而言无我,把人欲之大公与天理之至正结合起来;二是阐明唯识心学实质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把握,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破执立志,转识成智,无我利他,造福社会;三是二者相融互通,是基于投身救国救民事业,在现量实证中认识、检验真理,紧密联系科学、医学实践,批判地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空有不二,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2021年02期 v.42;No.240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立理限事还是通以变成?——华人学者严寿澂教授船山学研究访谈

    刘荣;

    严寿澂先生专攻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学术思想史,点校并出版过几部唐、宋人的诗词集,在思想史研究上视野开阔、博涉多通。他以船山世界观为主题完成了博士论文,揭示了船山思想中有许多看似自相矛盾之处与矛盾中的统一之处。他从两方面总结了船山思想易遭误解之因,并以核心概念"气"为例进行辨正。相比于"内在理路"说,他认为刘咸炘提出的儒学发展的"三进说",不失为解释宋明义理之学转变为清代经典考据学的一个更有价值的思路。他虽旅居海外,但坚信"人能弘道",始终不忘弘扬、传承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年02期 v.42;No.240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王夫之道德动力研究

    焦茵;

    王夫之人性论的道德动力问题是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的道德动力问题来源于张载的气本思想,以"气"谈"性",认为"气"是人性形成的根本动力:"气"不仅仅影响人性的构成,对人性还具有塑造、引导的功能。但王夫之又认为,"气"并不能直接推动道德行为的生成,道德行为实现的根源是来自"气"的"道心"。王夫之一方面认为"道心"的先天性可以引导道德方向的确立,另一方面又认为"道心"在"人道"中的扩充使人性走上道德的路径,从而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2021年02期 v.42;No.240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党史与党建研究

  • 李达、李汉俊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贡献

    欧永宁;吴翠云;

    建党前后,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李达、李汉俊围绕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采取什么样的社会改造方案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他们的思想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模糊主张,阐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基尔特社会主义者的改良方案,倡导社会革命。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者,李达、李汉俊的社会主义观以及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侧重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2021年02期 v.42;No.240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 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赵丛浩;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多方面的影响。一战前,中国知识界主要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一战的极端残酷性和空前破坏性破除了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迷信,为先进中国人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一战末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加速传播,为中国革命起到了现实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一战前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放缓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引发了中国社会阶级变动和矛盾变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社会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真面目和资本主义的非正义性,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2021年02期 v.42;No.240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 夏明翰革命精神的内涵及其美学价值探析

    蒋琛;

    夏明翰革命精神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夏明翰革命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无私无畏的优良作风,务实进取的实干精神。夏明翰革命精神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它体现了"真"与"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二元统一,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壮美,饱含着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力量。研究并挖掘夏明翰革命精神的内涵及美学价值,对传承和弘扬夏明翰革命精神,砥砺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的意义。

    2021年02期 v.42;No.240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比较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

  • 中国近现代文学“抵制日货”叙事的三种维度

    曹晓东;

    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日本的关系极为密切,并在经贸领域的"日货"这一关键词上体现出来。清末民国时期,来自东邻日本的商品大量输入,而中日关系的起伏不定、冲突频仍则令抵制日货成为时人反抗日本侵略、塑造民族身份的重要手段。近现代文学中的"抵制日货"叙事是时代的产物,其话语建构和意义阐释可归纳为"反日的先声""抗战的协力"以及"观日的自省"三种维度,有着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和消费政治色彩,并最终汇入到抗战文学的大潮中。发掘这一特有的文学景观,可以发现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日本的独特交叉点、问题点,进而拓展中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

    2021年02期 v.42;No.240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文学史的译介模式与内生模式——中国的日本文学史译介及对日本文学史的建构

    郭尔雅;

    在近代东方国家中,日本学界的文学史建构起步较早,从最初的国民文学史建构到教科书式的文学史书写,再到以揭示文学自身规律为宗旨的文学史建构,都对中国学者的文学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中国学者选择译介了一批日本学者的日本文学史著作,并加以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他们也撰写了若干具有个人明确方法论和文学史观的文学通史、断代史、专题史等众多日本文学史类著述,体现了译介模式与内生模式的互动、超越与创新。

    2021年02期 v.42;No.240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 从伦理困境到审美转化——渡边淳一《失乐园》的日式审美及中国接受

    王瑞方;

    1990年代以来,在日本大众文学作家作品的译介方面,渡边淳一的作品是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其小说《失乐园》的译介,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巨大反响。《失乐园》是中年人的"情爱小说",主人公在爱与性、性与人性、人性与伦理性的矛盾与纠葛中,以"情死"的方式超越了现实和道德,实现了"绝对爱"和"万般有"。《失乐园》不仅具有日本传统审美文化的普遍性,更具"渡边淳一式"的独特性,在情节上体现了伦理与美学的并置与冲突,最终以美学方式超越和解决伦理问题,实现伦理困境向审美的转化,这对中国读者的审美乃至关于人性、人情与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观念冲击非常大。因此,《失乐园》的翻译、阅读、理解成为中国人欣赏、理解日本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接受史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现象。

    2021年02期 v.42;No.240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历史

  • 里耶秦简牍中秦朝迁陵县地方治理考察

    谢华;

    迁陵县的治理手段与方法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迁陵县借助酉水组建了一个区域广大的水路交通网,从而实现了人员、物资的跨地区流动。管控物资钱财是迁陵县官府的治理重心。制度完善、监管到位,这样就确保了社会经济与生活的正常运行。徒隶是迁陵县生产劳动的主力军,遭受了繁重的剥削,他们的存在,一方面节省了行政成本,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2021年02期 v.42;No.240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 中国近现代“革命”观念的演变

    刘亦明;

    中国近现代"革命"观念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1895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1895年之前,人们所具有的是"易姓"或改朝换代等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观;1895年以后,"革命"开始被赋予新的含义,意味着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彻底变革,中国的革命意识形态逐渐走向成熟。1919年开始,受到"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理论"影响,中国的现代"革命"观念获得了科学的支持,进入到马列主义话语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最终确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宣扬并且践行"革命"观念,使之更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革命"观念从理论走到了现实。

    2021年02期 v.42;No.240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语言学

  • 赞赏类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化及其机制

    李萍;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频繁出现,赞赏类网络流行语以"打call""点赞""比心"三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基于Picard的词汇化理论,考察三个赞赏类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化程度,探讨其演变的机制和流行原因,认为高频使用引发了它们的词汇化,且在词汇化过程中呈现出及物化的趋势。三个赞赏类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主要是在隐喻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完成的,其流行的动因是流行语本身的语义内涵以及人们追求陌生化与简洁化表达的语用需求。

    2021年02期 v.42;No.240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 《茶经》典籍外译过程中“真假朋友”辨

    蒋莹;周文革;

    翻译中的"假朋友"是指,源语和目的语中的一对词项,它们形式相同或非常相近,含义却不同,从而给翻译造成一定困难的特殊现象。以《茶经》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词汇"假朋友"、习语"假朋友"和表达"假朋友"三个层面深入分析典籍外译过程中产生"假朋友"的原因,发现它主要与认知、理解及专业知识三个方面相关。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精通古典文学的汉语学者与精通外语翻译的译者应联手共译,分别处理好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这才是做好典籍外译的最佳出路。

    2021年02期 v.42;No.240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新闻传播学

  • 融合背景下省级党报的发展现状及内容生产策略——以《南方日报》为例

    达海军;

    走好融合发展新征程,是各家省级党报面临的共同任务。不过,片面地信奉技术至上,并不能解决省级党报影响力下降、竞争力不强等发展难题。《南方日报》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内容生产路径,从而扩大了优质内容产能,生产了如长图、政务直播、AR和MR等产品,实现了长足发展。《南方日报》的发展实践表明:省级党报要走好媒体融合发展的"长征路",重要"法宝"之一就是在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坚持"内容为王",专注内容质量,扎实做好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2021年02期 v.42;No.240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中国网络表情符号演变研究

    杨祎;

    随着网络文化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网络表情符号已成为网民网上交流的一种新型语言,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语言学的方式来界定网络表情符号的概念,按照传播力可以将其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登陆阶段、本土化阶段和文化输出阶段。网络表情符号的自身特性、技术的更迭及国人的自信心等因素,促使了中国网络表情符号的出现和快速演变。作为一种文化模因,它不仅丰富了网民的表达手段,促进了各网络亚文化的繁荣,也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的圈层分化和群体割裂。

    2021年02期 v.42;No.240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师范教育

  • 师范生科技创新教育研究现状及实践思考

    易诚;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小学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培养具有"科创基因"的师范生补充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保证"科创基因"的传承,是师范院校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基于国内外师范生科技创新教育现状,结合中国知网文献,厘清师范生科技创新教育在"国家-师范生-中小学生"之间的关系,提出建立"小-中-大"贯穿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突出师范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思考。

    2021年02期 v.42;No.240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8K]
  • 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审思

    刘志强;陈琳;

    教师教育是事关教师队伍建设的大事,教师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的高低。新形势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不断进行教师教育改革是地方师范院校实现特色发展、战略发展的大势所趋。基于改革困境提出针对性改革策略:树立开放超前、共享共建的教师教育发展理念,重构实践取向的多元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体现一流本科方向的教师教育特色优势,以期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地方师范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必须研究的课题。

    2021年02期 v.42;No.240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思想政治教育

  •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审视

    谭建平;邓巧竹;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助推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路径,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内在体现。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育人合力不足、过程脱节、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在对高校"三全育人"模式下理想信念教育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调动育人主体,形成育人合力;跟进育人全过程,建立长效机制;推进全方位育人,实现多方联动。这些措施既是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存困境的客观需求,也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尝试。

    2021年02期 v.42;No.24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唐云红;谢启秦;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学模式的传承与创新,它混合了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三种教学模式,实现了"1+1+1>3"的教学价值。但地方高校思政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还存在形式化和技术异化等误区,要真正避免这些误区,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坚定的课程目标意识、正确的现代技术观和良好的人机协同教学能力。

    2021年02期 v.42;No.24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