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东方学中的东方戏剧体系建构

    王向远;

    东方各国戏剧作为一个区域戏剧体系,在空间上呈“聚宝盆型”的构图。真正有条件形成低地、使东西南北汇于中的,只有中国戏剧。外来戏剧要素与固有的戏曲传统在中国熔铸化合之后,形成了最具“东方性”、最能代表东方的“东方戏剧”。从东方学的角度看,戏剧也是东方认同与东方建构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中国学者先是强调中国戏剧所受印度等国的影响来进行“东方”认同的,然后又在认同中辨异,否定了“印度戏剧中心论”,从而为“中国戏剧是东方戏剧的汇聚中心”这一结论奠定了基础,并由此确认了“东方戏剧体系”的存在。

    2022年01期 v.43;No.24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船山研究

  • 王船山人本思想天道依据的三层逻辑建构

    李长泰;

    人本思想是船山学说的重要内容。船山人本思想的建构以天道为理论依据,建构人的主体性、仁义性和生命性的特征,凸显了其以阳性为根本的思想特质。船山人本思想的天道依据以乾道、易道和气道三层逻辑进行展开,彰显了天道的行健、吉利和生生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建构了健强、仁吉和生存为根本的人本思想。乾道以健为本,要求建构大德和正德,实现以人为本。易道以变为本,要求建构仁德和吉德,实现以人为本。气道以化为本,要求建构生命保障并进行人性培育,实现以人为本。船山人本思想的三层天道依据体现了天道大德和人性化育的基本特征,以大德培育、气化育人为路径通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2022年01期 v.43;No.245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 试论王夫之与钟嵘诗学之离合

    吴戬;

    王夫之与钟嵘的诗学兼具儒道互补的特征,他们在创作方法论、艺术效果论、诗体偏好、诗风反思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典范选择、语言风格、社会取向等方面多有差异。相对而言,钟嵘注重灿烂的感性与丰厚的审美意味的统一,呈现出前瞻而纯粹的艺术诉求;王夫之则深刻地认识到审美形态与主体人格、社会风尚的互涵性,强调以隐性关怀、内在超越的方式对现实进行纠偏补弊、正本清源,让诗道和人道回归温雅平和之境,彰显出鲜明的士大夫情怀,其情景化感性的背后沉淀着深刻的理性,较之钟嵘更为复合厚重。

    2022年01期 v.43;No.245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船山己物之辨的多重意蕴

    王荣翠;

    王船山通过己物之辨批判明朝晚期的空谈心性之风,打通了思想的界限。他把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看成是内在的、本质的和构成性的,具有循环的生态性、内在他者性、工夫实践性等多重意蕴。他的循环转化思想与生态哲学中生命系统的循环性不谋而合,他的阴阳二气的交感思想与黑格尔相互承认的思想构成对话,他对圣人成德工夫实践的追溯是对儒家修己治人之学的重构与深思。所有这些都与“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和社会氛围有关。船山通过追溯原初儒家的价值立场与生活方式来回应时代的问题,借鉴易学中“气”的阴阳动静之理,理清了儒家与道家、佛家之学的深层联系,理清了原初儒家及后学的差异,对于应对当今新的社会思想状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2年01期 v.43;No.24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政治学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

    庾荣;

    置身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即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提出的“民族大家庭”思想,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两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等思想,再到新时代明确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到党在民族工作中始终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确提出则进一步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

    2022年01期 v.43;No.245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邹谨;姚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的必然性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其提供了时代背景,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为其奠定了实践基础,习近平的核心地位为其提供了重要保障。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的标志,因为这一思想对新的时代课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并且其真理性已被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以第二次飞跃为基础,实现了对第二次飞跃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飞跃的深刻启示是:必须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推进理论创新。

    2022年01期 v.43;No.245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哲学

  • 胡秉观之心学思想及“横江学会”的理学乡里实践

    王向清;雷定京;

    胡秉观及“横江学会”继承了泰州学派的思想传统,并在湖湘大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儒学乡里实践。胡秉观曾赴东台接受王艮亲传,又与“镇江门友”进行学术辩论,这些都成为其开展乡里实践的重要原因。胡秉观及“横江学会”的心学思想体系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澄明之心”的最高本体;第二,“自体身心”的修养方式;第三,“学以养性”的善恶思虑。胡秉观及“横江学会”积极从事乡村儒学建设事业,在训化族人、规范乡党、订立谱训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2022年01期 v.43;No.245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胡安国的“尊君强本”政治伦理思想

    陈力祥;汪美玲;

    胡安国的政治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所著《春秋传》中,而《春秋传》的核心思想主要是“尊君强本”。由此可见,胡安国的政治伦理思想核心在于“尊君强本”。这是由胡安国早年求学太学,得《春秋》之旨和理学之义,而后基于其对“义利”“常变”的理解催生而来。胡安国解“元”为“理”,解“理”为“心”,并主张“尽心成性”,为“尊君强本”的政治伦理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其“尊君强本”思想包括三层最基本的内涵:贵德贱利、尊君抑臣和尊华攘夷。其中,“贵德贱利”为“尊王抑臣”“尊华攘夷”之总纲,核心在于“贵德”;“尊君抑臣”为内政之方,目的在于“尊君”;“尊华攘夷”为处理外事之准则,核心为“尊华”。胡安国的“尊君强本”思想奠定了湖湘学政治伦理思想的基调。

    2022年01期 v.43;No.245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论儒家友善观情感关怀取向的当代性及其意义

    周天庆;严春飞;

    儒家友善观指以尊重、包容、同情、关爱等友善情感为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升华为“仁爱”价值的思想观点。儒家认为,人的友善情感按照“亲亲”“尊贤”等原则表达,且借助礼乐的社会实践形式,才具有公共、普遍意义。儒家友善观立足于人的本性,蕴涵着强烈的情感关怀取向。这种取向具有当代性,它为思考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实践动力、实践出发点以及友善情感与规范之间的张力等问题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和历史参照。儒家友善观的情感关怀取向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思想有内在相通之处,在理论上有助于从人的存在本性角度深化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内涵,在实践上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实践体系,包括实践的展开、实践的立足点选择、实践的社会心理机制构建等。

    2022年01期 v.43;No.245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历史学

  • 论晚清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波兰观

    孙昉;

    晚清时代,一些忧心国事的知识分子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到波兰历史地理知识,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危迫现状,运用评论、小说、戏剧等多种体裁向公众介绍波兰亡国和抗争历史。晚清时代知识分子从波兰三遭瓜分的历史寻找殷鉴,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波兰观,表达他们维新变法和反清革命的政治主张,反映他们认识到国际公法屈从于强权的事实,并从俄国侵略同为斯拉夫民族的波兰的历史事实,意识到日本以“同文同种”之说迷惑中国的真正图谋。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对波兰爱国运动持以同情,并对波兰复国有乐观的期待。晚清最后十年,不畏挫折的波兰爱国运动更是成为立志推翻清朝统治的包括许多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革命党人的榜样。

    2022年01期 v.43;No.245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 论谢彬的实业救国思想——以《中国铁道史》为例

    沈飚;

    谢彬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曾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他大力倡导“实业救国”,在其所著《中国铁道史》中,通过考察近代中国铁道自西方引进、受挫到发展的曲折艰辛历程以及铁路对中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强国之端首在开辟利源、发展实业,而发展实业又重在铁道建设的主张,对国家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谢彬认为,发展铁道能够强国,而强国就能御侮,就能达到救国的目的。这充分反映了谢彬强烈的实业救国思想。

    2022年01期 v.43;No.245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经济学

  • 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因素及其代际差异的实证研究

    朱健;李子芳;陈盼;

    通过建立无序logit模型,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考察,探究各影响因素在新生代和老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作用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对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呈“倒U型”影响;男性在就业市场更受青睐;婚姻状态、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工作经验、本次流动时间、家庭收支比和子女数量的正向变动都会促进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寻求稳定就业,但它们对农民工在具体职业的选择影响上则存在差异。此外,农民工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水平、本次流动时间以及子女数量上。可以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制度、构建社交网络和扩大公共服务范围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优化。

    2022年01期 v.43;No.245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 不同产权性质下企业社会责任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颜剩勇;王典;周娟娟;

    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不同产权性质下企业社会责任对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影响,并运用DEA模型、熵权法分别测算企业的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不仅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效应研究,也为企业协调效率与公平提供了启示。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都有提升作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显著提升社会公平,但对经济效率影响不显著,企业社会责任呈现出“奉献型”特征;非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均产生正向效应,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为“双赢型”特征。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2022年01期 v.43;No.245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文学

  • 阿垅抗战书写的意义重估

    邓姿;

    在抗战历史变成消费性产品的当下,重温阿垅创作的紧贴战场前沿、再现战争原貌的抗战经典,具有唤醒民族创伤性记忆、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的现实意义。阿垅的抗战书写对战争所进行的整体性观照与反思,没有停留于狭隘的爱国情怀和肤浅的乐观精神层面,为我们对民族自身精神重负进行审视与反省提供了范例。雄强狂躁的主体情绪与沉郁悲怆的诗性笔触相融合的叙事风格使阿垅成为抗战书写中最具区分度的作家。

    2022年01期 v.43;No.245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 麦卡锡后启示小说中的末日伦理困境

    刘骏青;刘舸;

    麦卡锡的《路》以后启示世界的极端条件为背景,深度探讨了人类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路》对绝境下“不为恶”这一伦理选择的探讨本质,仍然是人性与兽性界限的抉择问题。小说以父子关系及儿子对善恶的认知过程为辅线,强调作为外因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个人伦理选择的重要性及二者的相互作用;而在人的内在驱动力方面,它突出的则是基督式的全人的“爱”和宗教信仰对个人内心良知的感召作用以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规劝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麦卡锡在个人宗教观念中强调的宗教信仰并非是对超验性力量的信仰,而始终是对人的价值和人的超越性力量的肯定。

    2022年01期 v.43;No.24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艺术学

  • 当代两汉鼓吹乐研究的面向及问题

    赵倩;

    两汉鼓吹乐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当代学者对其起源、分类及人文属性等问题均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它的起源,学者们根据对不同文献的梳理和解读,得出了“北方民族音乐”论、“先秦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论和“中国本土音乐”论等多种不同观点;关于它的分类,学界观点尚未达成一致,但“黄门鼓吹”“横吹”“骑吹”和“短箫铙歌”四分法一直以来影响较大;关于它的人文属性,学者们也分别从鼓吹乐与社会的关系、鼓吹乐的政治功能及乐人身份等角度展开了多元解读。但在鼓吹乐的起源方面还存在对相关文献解读主观化、随意性等问题,在其分类上还存在因文献转抄引发的错误理解及缺乏辨伪意识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借助政治史、图像资料及中国传统礼乐制度等进行综合阐释。

    2022年01期 v.43;No.24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南岳神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变化

    田彦;李刚;

    南岳神戏是一种仪式性戏剧,它是中国古代巫傩文化的遗存。南岳神戏的仪式表演是由南岳民间的师公主持完成的,表演内容主要包括祭祷、戏剧、说唱、舞蹈等,目的是酬神还愿、祈福驱邪。南岳神戏的传承历史,现在能够确切追溯到的时间是明代。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岳神戏逐渐出现了两种新的变化:一是师公的仪式表演融合了道教的元素,甚至产生了师公兼学道士的现象;二是师公的戏剧表演出现了与花鼓戏艺人合作的现象,并由此推动了舞台剧《大盘洞》的形成。

    2022年01期 v.43;No.24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教师教育

  • 乡村教师地方依恋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南县浪拔湖镇为例

    杨立国;胡雅丽;

    乡村教师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地方依恋是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积极情感联系,乡村教师地方依恋研究对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构建由地方认知、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三个维度构成的乡村教师地方依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南县浪拔湖镇10所中小学的乡村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乡村教师地方依恋的三个维度中,地方认同程度最高,地方依赖程度次之,地方认知程度最弱,即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认知;乡村教师的地方依恋可分为功能需求型、地方冷淡型、地方依恋型和情感认同型四种类型;乡村教师的地方依恋程度主要受婚姻状况、年龄、教龄、职称和月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2022年01期 v.43;No.245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2K]
  • 乡村振兴战略下公费师范生的思想引领探析

    王有斌;鄢然;邓明智;

    公费师范生作为乡村教师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建设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重要的源头活水,担负着乡村振兴的使命。据对公费师范生在政策认知、职业认同等方面进行的调查,我们发现,公费师范生中存在大局意识淡薄、乡村奉献精神缺乏、专业认识不全面等问题。高校应从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构建养成教育立体化、开展乡土情怀教育多样化、打造专业认知教育系统化等方面引领公费师范生,落实公费师范生政策设置的初衷,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2022年01期 v.43;No.245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课程教育

  • 新时代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三重逻辑

    何旭娟;阳丹;

    新时代提升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能。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是新时代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必要条件。当前专业课教师存在着课程思政意识淡薄、思政教学方法传统、思政情境创设单一、思政课程协同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增设课程思政情境、丰富课程思政方法、优化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来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

    2022年01期 v.43;No.245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不同性质观对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影响——兼论工具性质观的合理性

    解光穆;黄子平;

    在对语文课程性质特别是其根本性质的分析与认识问题上,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与主张,如纯粹人文性质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性质观、言语性质观、文化性质观、工具性质观等。对于这些观点与主张,我们可从何种性质观更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角度来认识。综合来看,纯粹人文性质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性质观、言语性质观、文化性质观等观点与主张大都易于导致语文课程目标的泛化或虚化、挪移或偏移,而工具性质观却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同时,在肯定工具性为语文课程根本性质的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其他重要性质对语文课程目标确立与实现的重要影响。

    2022年01期 v.43;No.245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