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研究

  • 典范建构与文化自信:杜维运对王船山史学的现代阐释及其价值

    吴戬;

    杜维运以王船山史学为突破口,寻求中国史学衔接西方、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径。他从历史语境、思想传统、时代趋向等角度对王船山史学进行系统观照,探赜王船山史论的精神基源、思想脉络与史学价值,从而把它与一般文人史论划清界限。他从中西比较视域对王船山的史学研究方法与历史阐释艺术进行类型分析、功能阐释、价值评估,揭示王船山在史实归纳和历史阐释方面的杰出造诣,彰显王船山史学的当代性和世界性,有效回击了西方史学的傲慢与偏见,体现出中国史学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杜维运的相关研究有效推动了王船山史学的经典化、船山学的海外传播,为中国史学的域外认同、中国文化的国际输出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迎接西方挑战中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历程。

    2024年02期 v.45;No.25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 日记视域下的《黄书》阅读接受史

    赵斌;

    作为王船山的重要著作之一的《黄书》,在文人日记中提及较多。随着金陵版《船山遗书》的出版,《黄书》也正式面世,并在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时期成了畅销书,成为近代文人探讨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资源。从整个《黄书》阅读史来看,同治年间的文人对《黄书》评价不高;而在戊戌变法前后,《黄书》渐渐成了维新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文人对《黄书》的评价也越来越高。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扩大,《黄书》成了弘扬民族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备受推崇。每到历史的转折时期,《黄书》都会成为文人争相阅读的书籍,其流播也就越广泛。

    2024年02期 v.45;No.25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王船山对“申韩之儒”的批判及其哲学反思

    卢文波;

    明代法律严苛,士人在惶恐不安中形成了一股“廉耻丧”的风气。船山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认为这股风气和“申韩峻法”有很大关系。他斥责以部分理学家为代表的“君子儒”,认为“君子儒”虽以儒为表,而实则是法家之笔吏。他指出,在“外儒内法”治理体系下,儒法关系混乱不堪,“申韩峻法”猖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法律模式和架构亟需修整。船山一方面高度赞扬儒家德治思想,肯定其在社会治理中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主张对当时的“申韩峻法”进行改良,赋予其德性基础和实施层面的灵活性,同时倡导用简法来代替密法。

    2024年02期 v.45;No.258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8K]

政治学

  •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三重逻辑

    李弘雯;钱周伟;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推进与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确立、运行与实现都离不开法治的领航与维护。事实上,自建党以来,我们党一直遵循在法治轨道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原则。在法治轨道上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提升人们的法治素养,丰富基层实践形式,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面依法治国同向同行。

    2024年02期 v.45;No.258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脉络、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

    王瑜;郭咔咔;

    美好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切追求和持续探索的目标。从发展脉络来看,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同时,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断得到满足。从价值取向来看,美好生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基石,以推动社会稳定发展为价值导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愿景,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担当。从实践路径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根本立场;坚持“四个伟大”,把握总抓手;坚持“两个大局”,传递世界情怀,推动我国美好生活建设的同时携手各国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2024年02期 v.45;No.258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社会治理研究

  • 基于ANT视角的乡村创新系统构建动力机制研究

    张春敏;

    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驱动,构建乡村创新系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乡村创新系统构建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乡村创新系统构建的过程就是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联结为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过程,即异质行动者需要不断通过强制通行点转译其各自不同的利益和问题,征召和动员可利用的一切创新要素,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盟,从而实现乡村创新系统的良性运行。乡村创新系统构建的动力机制研究能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启示。

    2024年02期 v.45;No.258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6K]
  • 人工情感研究现状、特点及瓶颈突破

    赵树军;

    由于情感的激活是在个性、心境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并且情感状态的转移与变化过程又是相当复杂的,所以,人工情感建模对某些复杂的情感难免会有所疏漏,如对心境考虑不足。也就是说,尽管现阶段人工情感建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远未达到理想的境地。现阶段人工情感建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个性强调有余,对共性等考虑不足。从哲学视角来看,由于目前的人工情感模拟主要依靠外力来完成,因此人工智能还算不上拥有了真正的情感。要实现人工情感模拟的突破,就要构建出源自其本身的意识情感机制,而这只有在未来的强人工智能时代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当人工智能真正具有了意识与主体性、主观体验与感受性或主观情感体验与感受性时,才能真正实现。

    2024年02期 v.45;No.258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0K]
  • 股票市盈率波动有偏性对投资者股票交易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300指数

    江海潮;范晨宇;

    有着独特波动规律的股票市盈率,会对投资者的股票交易产生影响。从市盈率波动有偏性的角度出发,以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市盈率波动有偏性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深300指数市盈率波动相对于正常波动水平存在明显右偏性;沪深300指数市盈率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具有非对称性;沪深300指数市盈率波动右偏性对股票成交量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受到经济增长、出口量、利率、汇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的非对称约束。要稳定股市交易量,就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并根据市场变动灵活调整政策措施。

    2024年02期 v.45;No.258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法学

  • 论轻罪前科消灭制度的建构

    刘夏;张贺;

    当前,我国前科制度呈现出类型日益多样、适用主体广泛、存续时间较长的特征。伴随着轻罪时代的到来,既有轻罪前科制度不可避免地面临违反责任主义原则、比例原则以及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困境。基于此,我国刑法应当建立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在立法模式上,应采取统一刑法典立法模式;在逻辑基础上,以轻罪人员的人身危险性为核心,调和防卫社会与促使犯罪人复归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具体规则设计上,以面向全体犯罪人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为适用前提,并在域外立法经验与我国学界既有方案的基础上,从基本条件、范围、程序和法律后果四个方面建构轻罪前科消灭制度。此外,轻罪前科消灭制度还应兼顾如下配套措施:规范前科制度的立法层级,调整前科制度的具体内容,修改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

    2024年02期 v.45;No.258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 RCEP框架下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的问题及对策

    高兰英;邓缤婕;

    当前,全球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呈现碎片化趋势,导致监管存在盲区。各国借助经贸协定提出了不同的治理理念,意图将信息跨境传输条款作为核心条款来解决数据监管问题。基于平衡数据自由流动与安全监管的目标,RCEP提出了有成效的限制数据跨境流动的例外性规定。但是,相较于其他经贸协定,RCEP框架下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数据监管问题受到的重视不够,可能导致相对落后国家的数字主权遭到侵犯;二是个人信息跨境传输条款的缺失,会导致数据跨境流动中个人隐私受到损害;三是对数据跨境流动的具体监管要求宽松模糊,导致法律问题转变为国家间利益的博弈。对此,我国应当坚持以维护国家数据主权为主、保护个人隐私为辅的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理念,进一步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监管体系,在数据跨境流动监管的国际合作中提出中国方案,推动数据跨境流动健康发展。

    2024年02期 v.45;No.258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文艺理论

  • 郭嵩焘文明“本末论”内涵之突破及其启示

    沈德康;

    郭嵩焘在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提出“本末论”,认为文明之本为“人心风俗”,其末为“民富国强”。郭认为,西方文明之“先进”在于其“政教”“经济”,即在政治上推行民主、法治,此为其本;在经济上重视工商之业,由此使公、私两得其利,此为其末。“本末论”对传统“道器论”以及晚清洋务派“中体西用论”都有所突破,体现在郭所持的“本末一体”“道器不离”思想上,这也是我国近代“器不弃道”“道随器变”的制度改良运动的先声。

    2024年02期 v.45;No.258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 异空间的想象与传承:新武侠“洞穴”意象研究

    陈卫华;

    20世纪的中国新武侠作品营造了诸多“洞穴”意象。这类意象别有洞天,充满神秘感,具有空间的隐秘性、时间的悬置性、内涵的传奇性、主题的伦理性等特征,深受道家洞穴信仰、传统隐逸文化、佛家重生观念等的影响。作为江湖空间的一个特殊构件,小小“洞穴”意味深长,负载着人类心灵进化史中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模式,既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原型在艺术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也是民族集体无意识心理的空间隐喻。

    2024年02期 v.45;No.258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9K]

中国文学

  • 中唐散文新风:元结的记体文创作

    彭小乐;

    “记”的起源很早,作为文体的“记”始于唐,亦繁盛于唐。元结的记体文主要有营建记、山水记、厅壁记与器物记四类。元结记体文的写作对象并非名胜古迹,而是普通无名的自然山水与亭台楼阁。在表现手法上,元结的记体文以白描见长,以议论取胜,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此外,元结秉承实用主义文学观,把对时政的思考融入文中,增强了记体文的实用功能,开启了中唐散文新风,且影响了柳宗元、韩愈、吕温等古文家的记体文创作。

    2024年02期 v.45;No.258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 从《自由魂》发现“革命新女性”——秋瑾“本来面目”探源

    李向南;

    在历史剧《自由魂》中,夏衍打破了“失事”与“求似”之间的均衡,造成秋瑾形象的“失真”。专业批评意见不断质疑秋瑾造像的真实性,挑战夏衍的“真实”标准。夏衍接受并践行了菊池宽的“实在性格”理论,通过鲜明的无产阶级观念、国族意识与牺牲意志来凸显秋瑾的雄性气概,使秋瑾戴上了“革命新女性”的面具,同时也消泯了她作为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夏衍从倍倍尔的《妇人与社会》一书获取了“新女性”的模板,将斯巴达女性与左联烈士冯铿作为秋瑾“本来面目”的现实参照,但经过“律法”的剪裁与重塑后,斯巴达女性、冯铿与秋瑾都丧失了“另一副面孔”。“失事”与“求似”之间的失衡,造成了历史人物叙事的内在困境。

    2024年02期 v.45;No.258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士大夫的异域妙想记——论张德彝《航海述奇》中的不可靠叙述

    张慧佳;黄蓉;

    作为近代第一批由清政府派遣赴西方游历、接触西方文化的士大夫代表,张德彝在《航海述奇》中对西方的文化礼制、政治制度、工业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的记述,这使得同治初年对遥远国度不甚了了的中国人大开眼界。然而,受到思想认知、知识体系、社会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影响,作为“隐含作者”的张德彝在事实/事件轴、知识/感知轴及不定式视角三个层面出现了错误或不充分的报道、判断与解读,从而构成了不可靠叙述。结合不可靠叙述理论考察张德彝的《航海述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以张德彝为代表的晚清士大夫群体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反思。

    2024年02期 v.45;No.258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5K]

高教研究

  • 雇主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基于三类回归的比较

    钟秋明;

    深入探讨用人单位即雇主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产教融合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调查数据的二元逻辑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机器学习模型回归的分析结果显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实际发挥作用、能力与岗位匹配度是影响雇主满意度评价的第一层级的三大主要因素;工作稳定性、主动性与进取精神、思想政治觉悟、个人基本素养、学历与岗位匹配度、开拓创新精神、学历层次等则是影响雇主满意度评价的第二层级的七大因素。为提升雇主对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政府应不断完善产教融合、供需对接相关政策;高校应进一步强化需求导向,着力培养雇主需要的有用人才;毕业生应努力以自身能力、态度和业绩赢得雇主更大的满意度。

    2024年02期 v.45;No.258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四个维度

    刘征;傅艺娜;

    作为“五育并举”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当前,高校要想补齐劳动教育这个“短板”,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劳动素养,需要从挖掘劳动教育理论的深度、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开设的硬度、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宽度、确保劳动教育评价的效度四个方面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2024年02期 v.45;No.258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课程建设

  • 社会实践类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

    罗文;杨金华;任崇玺;

    对照教育部有关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内涵,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强的特征,以衡阳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为例,从课程主题与目标体系设计、课程模块与内容体系构建、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等三方面,阐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思路,介绍“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旅游”的综合实践课程主题和“能力导向、任务驱动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2024年02期 v.45;No.258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交互设计课程为例

    蒋晨;吕晏莹;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自学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注重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深化与重构,是新媒体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交互设计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设计人才为教学目标、以项目流程导向为教学形式、以“全场景”为教学空间、以“两境三合”为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输送优质的课程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打造个性化的学生团队、注重“多元考核”的教学评价等措施,有利于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促进当代教育数字化转型。

    2024年02期 v.45;No.258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2K]
  • 地方本科院校环境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雪婷;李爱年;

    地方本科院校聚焦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力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法课程教学应从“立足地方、德才兼备”的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践行“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教学路径,将饱含思政元素的优质本土资源运用到环境法课程教学中,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2024年02期 v.45;No.258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