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研究

  • 王船山学术思想对宁调元的影响与启发

    邓江祁;

    宁调元喜欢读《船山遗书》,深受王船山学术思想的影响与启发:一是从《黄书》中汲取了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发表反清革命长文《仇满横议》;二是从《永历实录》《南窗漫记》中借鉴了王船山把师友交游和诗论相结合的做法,编撰了反映明末清初仁人志士反清志节的著作《碧血痕》;三是受《说文广义》的影响,完成了《说文广义正》《广说文广义》等文字研究著作。

    2025年02期 v.46;No.26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 主体性的彰显与超越:张世英对船山思想的阐释及其文化意义

    吴戬;

    张世英对王夫之的哲学、史学、美学进行系统考察,揭示出王夫之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辩证综合,深刻认识到王夫之在认识论、历史观、美学思想等方面取得的理论突破及其重大历史意义,为主体性原则的挺立、主客二分与天人合一的融合提供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张世英对王夫之的相关研究在问题意识、融通视野、文化情怀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对于增强历史自觉、培植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人才自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2025年02期 v.46;No.264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 “徙戎”何以非法——船山视角下夷夏大防的一个面向

    王羿龙;

    明末清初,族群冲突逐渐加剧,如何在夷狄之世保存中国文明,乃至如何论证中国文明的主体性,成为当时士人关怀的核心问题。王船山的有关论述无疑是其中极精彩的部分。延续时人对曹魏以来“徙戎”政策的批评,船山一方面借助对“变夷”问题的讨论,聚焦中国夷狄化所具有的“中国”与“夷狄”的双重性质,警惕“变”的滑落;另一方面,船山借助重新申张中国文明的纯粹性,又见出中国与夷狄在“地维”的意义上何以是一种概念,而不只是一种政治实体。结合近当代的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尤其可见船山此种论述所存有的现实意义。

    2025年02期 v.46;No.264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政治学

  •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叙事

    王敏;李乐;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具有持续生命力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百余年艰难奋斗所取得的一种超越性政治文明成果。从政治文明叙事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消除劳动与资本完全对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且致力于消除物与人完全对立,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从而完成对西方式现代化既有道路模式的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用独立自主的理念与行动破解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依附性”发展困境,从而完成对西方式现代化依附体系的突围。中国式现代化把坚持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目标任务与价值旨归,实现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与民主价值的突进。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政治文明叙事,书写了人类现代化发展与政治文明叙事的中国篇章。

    2025年02期 v.46;No.264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三重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刘东方;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重构了劳动的现实性本质,认为自由劳动是人获得解放和实现自由的源泉和前提。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体现了三重意蕴:其一,从人的本质实现方式确立劳动是人本身生活的第一需要;其二,从人的能动性和“类本质”向度阐述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确证自身自由的积极本性;其三,从对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分析,确立人类一般劳动的意义是在物中的凝结。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多重规定,证立和捍卫了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深入审视与理解马克思劳动思想,对于激发劳动者潜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02期 v.46;No.264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社会治理研究

  • 绿色金融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吴朝霞;李思娆;

    面对碳中和战略,能源的绿色转型进程必须着力推进。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核心引擎,中国未来的发展毋庸置疑需要绿色金融的赋能。基于2010—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从建设、生产、消纳三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体系以衡量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绿色金融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在金融欠发达、用电需求较低、碳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促进效应更为明显。这一研究结论可以为绿色金融助力能源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推动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提供政策建议。

    2025年02期 v.46;No.264 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 大数据时代信息自决权保护的困境与纾解

    何异之;宋凡;

    作为人格权在数字领域的延伸,信息自决权是个人对自身数据控制的权利化表达。信息自决权的权利主体为自然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均有规定。信息自决权的保护主要面临着算法技术诱发匿名化个人信息再识别、算法自动化决策冲击知情同意规则以及算法个性化推荐与意思自治相矛盾等问题。对此,应确立信息自决权权利束的保护价值,实现对个人信息利益整体性保护;通过最小必要原则、比例原则等法律原则限定权利行使边界;从法律与技术层面完善匿名化制度,减少匿名信息被重新识别的可能性;创新告知方式和明确同意内容,确保信息主体始终掌握数据处理的完整进程;构建专门的算法监管机构,保障算法自动化决策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2025年02期 v.46;No.264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哲学

  • 以礼修身:董仲舒礼学修养论发微

    张晓丹;

    董仲舒的礼学修养论以儒家心性论与礼法传统为根基,通过创造性整合儒道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以礼修心”“以礼养气”“以礼延寿”的修养论体系。在以礼修心层面,董仲舒尤为强调以礼义养心,主张通过外在礼义规范与内在自省实现道德主体的节制与超越;在以礼养气层面,他将人体血气运行与阴阳五行相贯通,提出以礼顺应天道、调和身心的修养方法;在以礼延寿层面,他则部分地借鉴道家的道德养生论,论证礼对身心和谐的促进作用,为孔子的“仁者寿”主张提供礼学依据。董仲舒的礼学修养论不仅为汉代政治提供了“正心以正朝廷”的理论合法性,也为此后儒家的道德修养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2025年02期 v.46;No.264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人皆成圣”:论程颐的最高政治理想

    姚季冬;

    程颐认为,“人皆成圣”是圣人之教中的最高政治理想,它既是儒佛之辨的关键,也是三代与后世之别的关键。基于“体用一源”的理论架构,程颐强调“人皆成圣”既是符合天理的,又是发自圣人之心的,是体现在无穷已的治理过程中的规范原则。为了落实“人皆成圣”的规范性,程颐以“分”释“位”,让“德”“位”相对分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德位相称”原则的绝对性,从而在“各止其所”的意义上,将作为最高政治理想的“人皆成圣”融入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中。

    2025年02期 v.46;No.264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1K]

文学

  • 听觉诗学与《大湖消息》

    张明;聂茂;

    在沈念的散文集《大湖消息》中,“听”与“被听”构成了一种“听觉空间”,这种主客交融的“听觉空间”在文本叙事书写与审美呈现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作者将声音作为一种具有“风景”特质的认知媒介,以诗意的视角观照洞庭湖这一方自然生态,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物种的繁衍。《大湖消息》以声音的流动触发内在自我的觉醒,为进一步理解人、岛和湖的共生关系提供了一种认知途径,召唤着新时代有情的主体。《大湖消息》以平等的对话姿态,强调生态自觉并与草木鸟兽建立情感和文化的联系,即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构建起一种契合现代化语境的诗性正义叙事。

    2025年02期 v.46;No.264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 “非物质劳动”视域下奈格里的艺术生产论研究

    雷凯龙;李志雄;

    从非物质劳动的视角来探究奈格里的艺术生产论,是切入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关键路径。非物质劳动的情感性、内在合作性、非物质性与主体塑造性等特征,分别构成了其与艺术生产发生关联的本体、过程、产品与目的线索。从研究的可行性来看,当代艺术生产就是非物质劳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生产的“非物质转向”涵盖全面抽象化、绝对商品化、集体劳动化与生命政治化四重意蕴,它们彼此交互,共同构筑了奈格里艺术生产论的实质内容。奈格里的艺术生产论是对过往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时代性赓续与发展,对当下中国艺术生产的泛商品化与人工智能化趋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但也存在机械决定论、简单化与盲目乐观的问题。

    2025年02期 v.46;No.264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历史学

  • 论北宋士大夫在贬谪地的崇文书写——以湖南谪宦的书写为中心

    徐红;

    北宋士大夫被贬之后,在贬谪地与友朋知己野宴畅饮、吟诗作文,频繁举行以“文”为中心的书写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崇文之意。这些谪宦在游访中多追随唐代前贤的足迹,而前贤的文字又激发他们进行诗文创作,故他们的书写具有明显的文化延续意味。为了使崇文理念能够传播久远,北宋士大夫还会在贬谪地的山崖石壁上题刻文字,且这些摩崖石刻往往位于人人皆可到达的公共空间,留下了北宋士大夫的贬谪足迹和文化印记。当百姓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诵着北宋谪宦承续前贤的书写故事时,崇文意识亦得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

    2025年02期 v.46;No.264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从相通到共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重回世博会的再认识

    杨兴山;

    1982年,中国参与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开启了系统参与世博会的新篇章。1992年,中国积极参与在西班牙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开始以更积极、更主动、更开放的姿态投身于国际多边舞台,并借助这些渠道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坚定对外开放的决心。从相通到共进,中国通过世博会这种开放实践重塑了国家发展逻辑。中国参与世博会和国际展览局工作,不仅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体现。

    2025年02期 v.46;No.264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艺术与传播

  • “上头”:微短剧“热”中的媒介化情感实践及其文化批判

    李龙跃;

    近年来,微短剧“热”成为一种独特的新兴媒介文化景观。微短剧制造“爽”“上头”等情感体验,引发大众的热烈追捧,反映出一种媒介化情感现象。微短剧的独特媒介形式助推情感生成,内容设计强化情感体验,情感化载体刺激情感传播。微短剧“热”中的媒介化情感实践包括:情感驯化带来情感要素虚拟化,置换性满足导致媒介情感投入,情感仪式构筑媒介化情感结构。这种媒介化情感体验可能诱发情感危机:挟裹人们的情感实践,导致主体情感空洞化,引发主体情感的断裂而带来情感失序。

    2025年02期 v.46;No.264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 历史语境下中国主题性水彩画的适应性探讨

    叶子凌;

    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中,水彩画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媒介,始终在与本土文化环境的交互中寻找自身定位。其中,主题性水彩画创作始终与社会变革保持动态调适,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强调战时宣传与民族化探索,作品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新中国建设时期,聚焦社会主义建设等主旋律题材,创作范式固化;改革开放时期,注重本体语言的重构,创作风格多元化。一直以来,中国主题性水彩画的发展受到本体性限制、技术性瓶颈、材料与展示障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未来发展中,中国主题性水彩画应在保持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念革新、材料技法探索、融合传播”三个方面的协同推进,努力实现从边缘媒介到主流叙事的跨越,为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注入新的可能性。

    2025年02期 v.46;No.264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思想政治教育

  • “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校史资源育人的三重维度

    刘福江;罗苏娴;

    红色校史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从理论维度看,红色校史资源育人既是激发青年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呼唤,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从价值维度看,红色校史资源能够发挥思政引领功能、价值导向功能与情感激励功能,引导学生领悟真理伟力、汲取奋斗力量、厚植爱国情怀;从实践维度看,高校必须构建起“大课堂”“大阵地”“大师资”协同发力的红色校史资源育人格局,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同频共振的育人效果。

    2025年02期 v.46;No.264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偶像崇拜变迁及其价值观嬗变研究

    彭斌;刘思琪;

    通过系统考察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符号表征与价值观嬗变相互关联,主要表现在偶像崇拜从意识形态载体向价值理性回归,深刻映射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价值观在主体实践、时空重构、文化交互以及技术渗透等方面的转变。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与价值观形成,受经济体制变革、外来文化冲击、家庭情感代偿、学校思政教育范式冲突和自我同一性建构等因素影响。面对这些复杂多元的影响因素,亟须构建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基础作用、完善学校系统教育的主导作用以及强化传媒责任意识的引领作用,多维推进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筑牢思想根基,引导他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担使命。

    2025年02期 v.46;No.26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基础教育

  • 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地缘价值、现实困境与建设之路

    万红梅;唐松林;

    乡村小规模学校是阻断贫困的“作用阀”,也是乡土文化的“承创者”,更是现代文明的“转译者”。然而,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正在逐渐消失,其发展面临着师生流失与人才短缺、乡土化与现代化双重缺失、办学成本高与资金缺口大等诸多现实困境。要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困境,就要从资源整合、师资拓展、校际联盟、经费落实、教育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寻找突破口。

    2025年02期 v.46;No.264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 召唤结构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思

    刘涛;吴小彬;

    伊瑟尔的“召唤结构”是一种注重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理论术语,认为文本存在诸多“空白”与“未定性”,这为文本的意义构建创造了必要条件,也为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对话注入了重要动力。召唤结构理论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显著特征为:召唤读者双向沟通,召唤读者完整表达,召唤读者否定发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潜能与系统培养其审美鉴赏力与批判性思维,不仅能够深度开掘文本的隐性意义结构与美学价值,还能够实现阅读教学从知识传递到意义建构的范式转型,最终达成阅读教学认知效能与审美体验的协同提升。

    2025年02期 v.46;No.264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袁熠烽;唐芳贵;

    教育家精神对于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也是提升心理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重要保证,更是构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的重要法宝。然而,当前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心理教师对教育家精神缺乏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二是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的实际效果欠佳;三是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缺乏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基于此,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一是营造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增强主体认同与接纳;二是给予条件支持,提升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的教学实效;三是依托政策保障,完善教育家精神融入高中心理课程的教学机制。

    2025年02期 v.46;No.264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