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研究

  • 唐君毅对朱子、船山理气先后争议之解决

    蔡家和;

    理、气之孰先孰后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宋明理学的核心人物朱子,曾主张“理先气后”一说,至清儒则有反宋、明之趋势,如王船山即对朱子有所反省,改曰:先有器,再有器之理!此二贤之说看似对反。而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个性融合,合会二贤之说,分辨了历代以来关于“理”之诠释,归纳而为“理”之六义。在唐先生看来,船山特重事之理,故曰器先理后,而朱子之理,是为性理,即是说,先有道德生命之体会,之后才有天地之理,彼先在之道德性理亦能引领气化世间往道德理想前行,故曰理先气后。唐先生认为二家之“理”各属不同之系统与表现并逐一剖析,遂令双方各美其美,各具优势。

    2022年04期 v.43;No.24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朱熹与王船山的心性论之异同

    马萍萍;

    心性关系问题是贯穿宋明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朱熹与王船山而言,二者均主张心具理,反对心即理,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朱熹强调性为心之本,达到化人心为道心的目的,而船山则强调心因性而成,心在性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者在心性关系上的观点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有异:朱熹虽然认为形而下之经验存在是由理气共同构成的,但他始终认为天理是唯一的本体,气则与形而下的万事万物同样以天理为根本;王船山不仅肯定天理的本体地位,同时认为气也是本体,理与气是一体之两面,相互为体。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价值关切的不同:朱熹致力于建构儒家的天理本体论,为人的经验生存确定本体论依据,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实现天道;王船山则关注人的经验生存,肯定人道的价值就在于人的能动性。

    2022年04期 v.43;No.248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王夫之评王安石新法

    程露;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其在熙宁年间推行的新法直接影响到北宋的政治走向。王安石变法后的北宋与王夫之所侍奉的南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面对“天崩地裂”的社会变革,王夫之不得不重新审视王安石的新法,他既不像当时的主流思想家那样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也不像章衮等那样对新法极其推崇,而是从进用、设施、效果、用人四个方面对王安石新法进行条分缕析的评判,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出于为国的“公心”,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既行“要君”之事,又杂引小人入朝,以至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脱离之前设定的初衷,成为蔡京、吕慧卿等人的政治武器,引发激烈党争。应该说,党争因王安石变法而起,但并非为王安石所期望。

    2022年04期 v.43;No.24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法学

  • 利益平衡视角下股东出资加速到期制度优化研究——兼论《公司法》修正草案第48条

    胡艳香;方亚蝶;

    认缴制下的股东出资加速制度,在历次修改变化中呈现“由紧趋宽”之势,但仍未解决股东期限利益与债权人利益失衡的问题。2021年,《公司法》修正草案第48条对公司存续情形下的股东出资加速到期进行规定,以寻求股东期限利益和债权人利益之间的进一步平衡。尽管该条文有望解决实践中债权人仍面临的认缴股东出资不确定性问题,但在认定条件、申请主体、举证责任分配以及加速出资范围和设计方面仍有存疑之处,亟待予以释明。建议修正草案第48条在认定条件上纳入新的标准,在申请主体上扩大至实缴股东,在举证责任上实行债权人举证责任倒置,在加速范围及方式上进行合理界定,从而对股东出资加速制度予以进一步优化。

    2022年04期 v.43;No.248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论我国教育法典的分则体例

    徐振铭;

    作为教育法律集成化的最高形式,我国教育法典应当采取体系型编纂模式和总分结构的构造。其中,法典分则的体例决定了教育法典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程度。学界对分则体例编排存在教育类型说和教育关系要素说两种观点,观点的分歧反映出学者对教育法体系化程度的认知不一和教育法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教育法典分则编排应当以类型化的模式为基本方向,具体包括基础教育编、高等教育编、职业教育编、民办教育编、其他教育编和教师编、学校编、教育考试编等八编,要遵循系统性、全面性、适度开放性原则,重视权利救济,通过分则的科学构建来促成教育法典的体系化。

    2022年04期 v.43;No.248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经济学

  • 生态农业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发展途径研究——基于多功能农业视角

    皮修平;周镕基;

    传统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资源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发展多功能农业理念下的生态农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巴西和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及其多功能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重视农业资源合理开发、注重生态技术与社会化服务等;日本与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及其多功能性方面,注重用现代技术去改造传统循环农业,重视生态农业监管和财政支持等。借鉴国外经验,走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对传统“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改造升级,打造集农业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充分实现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休闲旅游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同时加快生态农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匹配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2年04期 v.43;No.248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及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

    侯新烁;刘海兰;刘萍;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机制,利用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其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且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从地区层面上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这种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同时它会通过发挥溢出效应来抑制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且其溢出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溢出效应为负,中部地区溢出效应为正,而西部地区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此外,从实体经济的不同方面来看,数字经济与工业、建筑业、邮电运输业耦合协调能显著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同时存在负向溢出效应,而数学经济与批发业耦合协调仅对本地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与住宿业耦合协调仅存在负向溢出效应。

    2022年04期 v.43;No.248 5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中国文学

  • 魏晋南北朝正史对文人的书写

    郑华萍;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史学具有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主要表现为“以文入史”和“以史载文”。以正史为例,史书不仅为文人立传,描述传主的文学才能,还载录其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活动。史书对文人的书写,既加强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也进一步明晰了文学的特征,促进了文学的独立。

    2022年04期 v.43;No.24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从个人史、家族史到溪镇共同体的建构——论余华小说中地主形象的演变

    王俊利;

    余华小说中的地主形象主要有《一个地主的死》中的“英雄”地主王香火、《活着》中的没落地主福贵、《文城》中的至善地主林祥福。《一个地主的死》着重展示王香火成长为抗日英雄的个人创伤体验,表达作者对阶级属性、战争性质和战争目的的质疑。《活着》聚焦于福贵的家族史,从农民的现代性蜕变这一角度书写福贵及其家人在时代激变中的坎坷命运,展示了个体命运的偶然性和忍受苦难的生存哲学。《文城》侧重于描写清末民初溪镇百姓在应对天灾人祸时团结一致构建乡村共同体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作者从人类记忆的伦理共识和“共同体”的建构这一角度来呼唤以儒家“仁义”为基础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三位地主形象的演变蕴含了余华塑造地主形象的叙事策略和审美追求,即从凸显个体命运的自主性、偶然性转移到对爱情、婚姻、家庭与血缘关系的思考上,再到对理想乡村共同体建构与乡绅治理关系的探讨上。

    2022年04期 v.43;No.248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外国文学

  • 划界·越界·迷失——《金色的耶路撒冷》中克拉拉反成长的空间释读

    王桃花;葛佳美;

    《金色的耶路撒冷》通过对女主人公克拉拉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克拉拉在实现自我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往研究认为,克拉拉通过逃离诺瑟姆小镇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然而,借助空间权力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克拉拉实际上走向了反成长的道路。以诺瑟姆为代表的乡镇空间和以伦敦、巴黎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均依托阶层和文化差异划分出权力边界,但不论在乡镇还是在城市,克拉拉都处于边缘化地位。克拉拉在感受到城乡空间的差异表征后开始作出反抗,并试图建立与权力空间对抗的个体自由空间,但克拉拉的反抗行为本质上是对空间权力的服从与依恋,这种反抗不仅未能让她实现自我,反而导致她逐渐走向反成长道路。通过描绘克拉拉追求自由的经历,小说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城乡空间的权力特征,揭示出“金色的耶路撒冷”的虚幻性,并指出人们依附于权力进行的僭越与反抗是不可能实现自我的。

    2022年04期 v.43;No.248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从柏拉图的“洞喻”到现代人心灵的“黑洞”——论路易斯·萨奇尔《洞》的多重隐喻叙事

    戴春雷;

    路易斯·萨奇尔的《洞》绝非简单的寻宝小说,而是一部叙事结构精妙、富有多重象征意蕴的成长小说和寓言小说,隐喻叙事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洞”是一种极富哲学意蕴的存在:在宇宙体系学说中,“黑洞”毁灭旧世界,“白洞”创造新空间;在电子传媒时代里,手机、电脑的屏幕同样是一个个向人敞开的、伪像丛生的“无底巨洞”;在哲学世界里,柏拉图以“洞穴人”的故事隐喻人类的生存境遇,揭示人类认知维度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看,虚无主义如吞噬一切的“黑洞”。《洞》是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艺术之花,其中包含着多重隐喻。小说题目Holes是复数形式,直译是“洞们”或“许多洞”,它不止指涉孩子们在翠湖营上挖掘的许多洞——蛀孔,更隐喻小说各个叙事层面上的“洞”——时间上、空间上、认知上和灵魂上的“洞”。

    2022年04期 v.43;No.248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资本社会规训之悲剧——以赖特的《土生子》为例

    岳秀丽;周丽敏;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首要性决定了资本既得利益阶层统治社会的本质,这一政治本质所产生的问题贯穿美国历史。赖特《土生子》反映的背景正是大萧条时期白人资本精英主宰下的美国社会:经济上,白人通过资本力量对黑人进行着隐秘的控制与剥削;政治上,资本与政治力量的结合从系统上形成了对底层的隔离与压制;思想上,白人在宗教、文化、教育领域对黑人进行着反智化的引导。赖特通过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告诉读者:在白人资本精英统治、种族歧视的社会里,如此的规训造就的只是表面上听话、温顺而实则充满愤怒、危险的“潜在犯罪分子”;像别格一样的黑人如果缺少施展自我才能的空间和机会,且找不到正当的抗争途径的话,就有可能走上自我毁灭的悲剧之路,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2022年04期 v.43;No.248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新闻传播学

  • “互联网+”时代地市级城市报刊亭转型路径研究——以衡阳市为例

    彭军辉;邓可盈;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地市级城市的城市记忆、城市文明载体的报刊亭发展遭遇重重困难。但随着我国邮政事业的勃兴和“深度阅读人群”规模的扩大,城市报刊亭仍有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需要做出改变的是,报刊亭需与城市形象建设和城市发展进程同频共振,集“阅读空间”“生活空间”“科技空间”“城市守望者”等多种现代功能于一身,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城市管理者应在报刊亭布局、经营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统筹,使城市报刊亭成为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2年04期 v.43;No.248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身体理论视阈下短视频中女性身体传播失范问题反思

    陈功;杨佳雪;

    在西方哲学史中,身体从最开始被忽略到逐步走向研究者的视野,而女性也在身体被逐步重视的过程中寻求思想自由与身体自由。在短视频中,女性身体传播失范主要表现在身体审美的碎片化、身体滤镜的完美化、身体表演的色情化以及身体模仿的狂欢化等方面。这些现象的产生揭示了女性身心解放的悖论、身体隐私保护的障碍以及价值观的扭曲等问题。强化法律规范、运用技术修补、促成价值观归位等,是解决短视频中女性身体传播失范的有效路径。

    2022年04期 v.43;No.248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高校治理

  • 新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控制体系研究

    罗文;李伯华;

    从信息化时代背景出发,在明晰构建理念及各主体权责的基础上,梳理新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控制体系的有机架构。该体系有内外部之分,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包括师资建设、招生入学、学生培养、毕业考核,外部控制体系包括政策指导、专门评估、社会实践、舆论监督。通过梳理新晋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找出研究生教育过程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为新晋地方高校研究生高质量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2022年04期 v.43;No.248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融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美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朱池凤;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契机与挑战。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有助于塑造全面人格、弘扬优秀文化、营造良好校风;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适应融媒体环境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信息内容单一,动态化呈现较少;传播形式单调,平台融合度较低;信息发布零散,隐私保密性较弱;传播理念陈旧,创新实践不足等。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遵循美育的发展规律,尝试从感美、立美、创美三个阶段创新美育育人的路径:美化馆藏空间,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丰富馆院活动,创设立体情境;激发创新潜能,升华美育功能。

    2022年04期 v.43;No.248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与对策研究

    李碧玉;

    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需要服务于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要求,服务于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服务于高校治理体系完善的新要求。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水平有所提升,但一些关键领域的制度化建设仍存在缺失;审计职责趋向于综合化和多元化,但职责定位不够精细、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审计流程越来越规范化和公开化,但公开领域不够全面;审计结果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审计结果运用范围和程度方面仍存在不足。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建设、优化审计职责定位和审计流程、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效果等措施,有助于推动新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2022年04期 v.43;No.248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课堂教学

  • 故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魏长龙;王鹏;

    故事教学法是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它有利于推动教师的学习力,提升课程的创新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行动力。教师在选取故事时应注意故事的引导性、新颖性、启发性、真实性和典型性。教师在具体运用故事时,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解决好实效性问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解决好时效性问题;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解决好有用性问题;紧密结合教学主体自身经历,解决好可行性问题。

    2022年04期 v.43;No.248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课程设计——以人力资源专业文书写作与管理课程为例

    严巧云;

    OBE教育理念注重目标和结果,强调从学生个人出发,推动教学持续改进,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基于OBE教育理念,以人力资源专业文书写作与管理课程为例,通过研究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与特色创新等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所需能力出发的课程体系。通过运用一核三线教学策略、三层七步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从而培育具有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高校教师课程教育理念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022年04期 v.43;No.248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