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家和;
理、气之孰先孰后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宋明理学的核心人物朱子,曾主张“理先气后”一说,至清儒则有反宋、明之趋势,如王船山即对朱子有所反省,改曰:先有器,再有器之理!此二贤之说看似对反。而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唐君毅先生,个性融合,合会二贤之说,分辨了历代以来关于“理”之诠释,归纳而为“理”之六义。在唐先生看来,船山特重事之理,故曰器先理后,而朱子之理,是为性理,即是说,先有道德生命之体会,之后才有天地之理,彼先在之道德性理亦能引领气化世间往道德理想前行,故曰理先气后。唐先生认为二家之“理”各属不同之系统与表现并逐一剖析,遂令双方各美其美,各具优势。
2022年04期 v.43;No.24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 马萍萍;
心性关系问题是贯穿宋明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就朱熹与王船山而言,二者均主张心具理,反对心即理,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朱熹强调性为心之本,达到化人心为道心的目的,而船山则强调心因性而成,心在性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二者在心性关系上的观点之所以不同,则是因为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有异:朱熹虽然认为形而下之经验存在是由理气共同构成的,但他始终认为天理是唯一的本体,气则与形而下的万事万物同样以天理为根本;王船山不仅肯定天理的本体地位,同时认为气也是本体,理与气是一体之两面,相互为体。二者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导致了他们价值关切的不同:朱熹致力于建构儒家的天理本体论,为人的经验生存确定本体论依据,认为人的价值在于实现天道;王船山则关注人的经验生存,肯定人道的价值就在于人的能动性。
2022年04期 v.43;No.248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程露;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其在熙宁年间推行的新法直接影响到北宋的政治走向。王安石变法后的北宋与王夫之所侍奉的南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面对“天崩地裂”的社会变革,王夫之不得不重新审视王安石的新法,他既不像当时的主流思想家那样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也不像章衮等那样对新法极其推崇,而是从进用、设施、效果、用人四个方面对王安石新法进行条分缕析的评判,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出于为国的“公心”,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既行“要君”之事,又杂引小人入朝,以至于新法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脱离之前设定的初衷,成为蔡京、吕慧卿等人的政治武器,引发激烈党争。应该说,党争因王安石变法而起,但并非为王安石所期望。
2022年04期 v.43;No.248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