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研究

  •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对蔡锷的影响

    邓江祁;

    在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蔡锷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在反清革命实践中,蔡锷既注意汲取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又在西方近代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下,抛弃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中恢复明朝和歧视少数民族等狭隘、落后的观念。1911年,蔡锷成功地发动和领导云南“重九起义”,推翻了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1915年,蔡锷又发动和领导护国战争,推翻了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2024年04期 v.45;No.26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 治与不治:不同境况下王船山对待夷狄的两种判断

    王羿龙;

    随着明朝瓦解、满人入关,夷夏之辨再次成为时人关切的焦点。以船山为代表的明朝遗民也非常关注由政治动荡引发的文化冲突以及这一冲突对中国文明的纯粹性的影响。王船山十分重视地理对天命的承载与分殊作用,在强调“夷狄”一语文化义的同时,也从族群生成的角度对“夷狄”进行了区分。王船山延续了《春秋公羊传》中的“王者不治夷狄”观念,一方面,从天命分殊、事有善恶的角度,将“不治”限制在“四裔之夷狄”之下,并为这种“不治”的正当性做了形而上学的说明;另一方面,对于九州之内的夷狄,注重其中国属性,从而将“不治”引向了“不得不治”。这两种境况下的不同判断共同为船山夷夏观中的民族主义面向做了说明。

    2024年04期 v.45;No.260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 王敔《蕉畦字溯》探析——兼谈对其父王夫之文字学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张国良;宋六荣;

    王敔的《蕉畦字溯》分为四卷:“辨微”卷以《说文》释义为标准,明确文字的正确用法;“订别”卷和“正误”卷以《说文》字形为标准,认为后代新造异体字和字形演变造成的异体字都是别字误字,应当订正;“字书误读”卷以《集韵》所注反切为标准,既纠正民间误读,也纠正不合反切的语音演变,目标是追溯文字的正确使用、书写和读音。《字溯》虽然在形式、内容和思想上都存在一些不足,但继承了王夫之宗尚《说文》的文字学思想,也继承了其探讨字际关系的视角和方法,还建立起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学研究框架,推进了王夫之的文字学研究。

    2024年04期 v.45;No.26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6K]

政治学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鲜明特征及实践指向

    莫晓燕;陈晓丹;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主要经历了艰难起步、蹒跚前行、有序推进和开创新局四个时期。在此进程中,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增强斗争性、凸显人民性,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和立场,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应做到五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在立破并举中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民性价值取向,突出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意识形态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推进意识形态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2024年04期 v.45;No.260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 中国式现代化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探赜

    方莉;孙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开创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特征,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民本政治智慧、“天下大同”的共富经世思想、“尚中崇德”的民族道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科学生存之道、“协和万邦”的和合文明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同时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时代内涵与科学精神,从而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不可或缺的文化优势和民族基因。

    2024年04期 v.45;No.260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4K]

社会治理研究

  • 农村基层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困境与路径

    池长征;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以下困境: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不担当不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和村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不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和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等等。要想突破这些困境,就要优化农村基层干部参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一是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基层干部录用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与实践能力;三是改善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环境,构建密切互动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关系;四是加强农村基层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

    2024年04期 v.45;No.260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影响因子视角

    王帅林;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传播科学文化的载体,具有繁荣科学文化的功能,在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因子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之一,分析影响因子有助于探讨如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基于2009—2020年的数据,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因子与基金论文、载文量、出版时滞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金论文对影响因子是正向的影响,载文量对影响因子是负向的影响,出版时滞对影响因子的影响不显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要想提升学术影响力,就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多刊发有基金项目支持、论证充分和研究深入的学术论文,并从学术质量、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等方面对论文严格把关。

    2024年04期 v.45;No.260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1K]
  •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数字化传承

    王雅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注重单个非遗项目“象”的记录与保存,较少从“神”的视野出发,缺乏文化基因的底层逻辑解析。以非遗文化基因的数字化为重点,解析非遗基因的主要特征,分析非遗基因数字化传承的现实困境,进而构建非遗基因的数字化保护传承路径:规划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资源保护体系,统筹推进非遗基因数字化;技术层面,注重技术集成攻关,扩大资源协同共享,形成非遗基因数字化技术体系;应用层面,拓展传播渠道,打造非遗品牌,充分挖掘非遗基因的现代价值。

    2024年04期 v.45;No.260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经济学

  • 农业服务贸易赋能农产品贸易逆差改善的可行性与路径研究

    肖黎;周家兴;

    我国总体货物贸易长期存在巨额顺差,但农产品贸易一直呈现逆差状态,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服务贸易与农产品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影响。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政策的鼎力支持、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以及供应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改善农业服务贸易中的农产品贸易逆差提供了可能性。然而,要改善我国农业服务贸易中的农产品贸易逆差,需直面多重挑战。鉴于农业服务贸易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我们应采取主动策略,通过实施国内农产品贸易供给侧改革、推动农产品生产技术革新、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强化农产品市场人才培养等路径,增强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本性改善。

    2024年04期 v.45;No.260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安全的内在逻辑、关键问题及实践路径

    周镕基;廖彪;

    粮食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并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路径天然契合。面对土地资源配置不均衡、技术革新步伐跟不上、人才培育体系不完善等关键问题,我国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安全的路径选择在于:一是“藏粮于地”,通过优化耕地资源配置,创新土地整治方式,践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绿色革命;二是“藏粮于技”,建立现代化的种子科技创新体系,补齐农业信息化短板,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农业创新生态系统;三是“藏粮于民”,解决农业劳动力技能短板,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确立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将新质生产力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多维路径相结合,赋予“藏粮于民”新内涵,有助于巩固国家粮食安全,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2024年04期 v.45;No.260 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法学

  • 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构建

    谷永超;张恒飞;

    在轻罪时代,犯罪附随后果的适用受到来自犯罪分子人身危险性普遍降低和附随后果内容缺乏合理性两方面的挑战。犯罪附随后果的预防功能和人权保障的价值归正,要求对犯罪附随后果的适用作进一步调整。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的本质是严格控制犯罪附随后果的适用,其构建要以犯罪附随后果的内容优化为前提,以较大人身危险性的判断为核心,以合理的适用原则为准绳,以科学的程序设计与救济机制为保障。与前科消灭、犯罪记录封存和复权制度相比,犯罪附随后果准用制度有明确、保护和彻底三方面的优越性。

    2024年04期 v.45;No.260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 论强人工智能体的刑事责任主体资格

    宋佳宁;郭大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强人工智能体犯罪问题对传统刑事责任主体资格理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强人工智能体自身的特性决定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但学界对其犯罪责任主体资格的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要弄清楚强人工智能体犯罪责任的归属问题,就应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承认强人工智能体已经拥有一定的意识和法律人格,具备一定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有能力实施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基于此,强人工智能体在实施犯罪行为后应当受到刑法谴责,并通过对其犯罪行为的威慑和教育最终实现刑法惩治犯罪的目的及效果。

    2024年04期 v.45;No.260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9K]

中国文学

  • 再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五大思想资源

    赵炎秋;周俊婕;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必然要依托一定的思想资源。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有五种,分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西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国社会与文学实践。准确地认识与运用这五大思想资源,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顺利发展的关键之一。

    2024年04期 v.45;No.260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 山水人和:王跃文乡土小说的“人居”叙事

    胡晓芳;任美衡;

    王跃文的乡土小说反映了当代湖南农村的社会面貌,揭示了湖南乡民的内心世界。王跃文乡土小说的“人居”叙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山、水、人”三者和合共处的显著特点。王跃文乡土小说的“人居”叙事既有充分的现实基础,也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山水情结”和湖南文学传统的“山水基因”的眷恋与传承。王跃文乡土小说的“人居”叙事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关切;延续人们对理想的社会图景的追慕;启发人们对舶来的“现代性”构想的反思。对王跃文乡土小说的“人居”叙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王跃文乡土小说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

    2024年04期 v.45;No.260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比较文学

  • 理论旅行:托尼·本尼特在中国的接受

    刘涛;

    作为西方当代文化研究大家,托尼·本尼特为推进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托尼·本尼特的中国接受主要从著作的译介和理论思想的解读等方面展开,其中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文化研究、美学研究是最突出和最集中的内容。国内本尼特研究虽已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探讨和突破的空间:本尼特思想研究的视域有待拓展;本尼特文化习性主题的研究有待深入;本尼特思想与中国的对话研究有待挖掘。探讨本尼特理论思想的中国旅行,能够更好地展现本尼特思想的独特性与魅力,为当下中国建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研究话语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年04期 v.45;No.260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 比较视域下《艾青诗选》英译本的国族形象建构

    车天宜;龚敏律;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了由艾青本人编订的英文译本《艾青诗选》。与艾青作品的其它海外译本相比,《艾青诗选》具有诗歌数量多、覆盖面广等优势。《艾青诗选》以“人民性”为主题,向世界传递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东方之声,并由此建构了以下三类国族形象:救亡视域下国族形象的雏形——觉醒的东方雄狮;发展语境下国族形象的延申——坚定的和平使者;共同体意识影响下国族形象的发展——自信的文化传承者。《艾青诗选》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斗争、艰辛与希望,还影响了中外读者对艾青诗歌中国族形象的接受与理解。

    2024年04期 v.45;No.260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语言学

  • 衡山方言的后缀“首”和“气”——“相因生义”与“通感引申”的殊途同归

    刘娟;

    湘语衡山方言中的“首”和“气”可以附着于动词后构成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首/气相当于普通话中接于动词词根后表示有这样做的价值的“头”。“气”还可以附加在形容词性、名词性语素后构成一个新的合成词,其义是指气味、味道,或者人的作风、习气、品质、外形等,又或者表示一种抽象的心理感觉。“首”和“气”都发展为表示价值的同义后缀,但二者语义发展演变的动因和轨迹并不相同,可谓殊途同归:后缀“首”的形成是普通话后缀“头”相因生义的结果,后缀“气”的多种语义则是通感引申的结果。

    2024年04期 v.45;No.260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5K]
  • 网络流行语“白嫖”的语义、语法及其演变研究

    马尚楠;胡丽珍;

    汉语中的许多禁忌语都出现了泛化现象,并成为网络流行语而被广泛使用,“白嫖”即是其中之一。“白嫖”起初是一个短语,义为“无偿狎妓”,后来在认知组块、重新分析和隐喻转喻机制的作用下凝固成词。发展至今,“白嫖”的语义遵循着从“无偿狎妓”到“无偿追星”,再到“无偿获得正版游戏资源”,最后到泛指“一切无偿获利行为”的演变路径。语义泛化后,“白嫖”的语法功能有所拓展,它不仅可以充当谓语、定语成分,还可以构成“的”字短语充当主语、宾语成分。随着语境的变化,“白嫖”一词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褒义或贬义的变化。

    2024年04期 v.45;No.260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高等教育

  • 全媒体时代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的固本与创新

    彭军辉;

    全媒体时代,传播技术和传播生态发生剧变,给地方高校传媒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迎接这种挑战,地方高校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求变先知变,正确认知全媒体时代因核心之变、技术之变、用户选择之变等形成的传播新生态;二是守正固本,遵循传媒教育的基本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价值观与专业技能;三是创新求变,让学生形成“传媒工作者就是杂家、实践家、作家”的正确认知,并通过开设数字媒体技术课程、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等举措,筑就学生宽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全媒体素养和实战能力。只有正确理解“固本”与“创新”的相互关系并科学践行,地方高校才能在全媒体时代培养出真正的传媒骨干人才。

    2024年04期 v.45;No.260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 湖南职业教育“楚怡”品牌的建构及其经验启示

    曾煜恒;雷珺麟;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品牌的成功打造。湖南职业教育“楚怡”品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在当代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楚怡”品牌的发展,离不开其独有的精神传承、独特的品牌战略、独创的品牌设计和独到的品牌传播。“楚怡”品牌的成功打造为教育品牌的建构提供了经验启示:注重精神传承,打造品牌文化;结合时空背景,制定品牌战略;努力提升形象,做好品牌设计;加强品牌传播,扩大品牌影响。

    2024年04期 v.45;No.260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 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文学翻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贺婷婷;吕凌云;

    文学翻译,尤其是中译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环。中国文化外译背景下,文学翻译课程更需要结合思政元素,将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内容,以恰当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文学翻译课程思政,可以展现中国文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感;厚植文学翻译素养,提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充实文学翻译课程内容,强化翻译课程的学科功能。文学翻译课程思政应做到:中译外与外译中兼顾;传统文学经典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并重;静态文本与动态呈现相结合。深化文学翻译价值、拓宽文学翻译范围、转变文学翻译教学方法、革新文学翻译课程评价方式,是实施文学翻译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2024年04期 v.45;No.26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