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研究

  • 梁启超“早期启蒙说”视域中的王船山

    王蕊;

    梁启超对王船山的研究存在明显的转向:以1920年为界,前期他主要从政治层面来研究王船山,后期则转向了从学术史层面来研究王船山。与此对应,梁启超笔下形成了两种不同形象的王船山:“民族革命的先驱者”与“早期启蒙哲学家”。在“早期启蒙说”的视域下,梁启超不仅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发现了哲学家王船山,并揭示出王船山哲学本体论上的唯心主义和认识论上的超经验主义。梁启超对王船山启蒙哲学的评价,不仅影响了胡适,还启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王船山哲学的研究。

    2025年04期 v.46;No.26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王夫之对司马光道统观的批判与重构——以泽潞平叛评述为例

    王姿健;史振卿;

    唐武宗会昌年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之侄刘稹发动叛乱,武宗历时十三个月将其平定,史称“泽潞平叛”。这场战争虽以唐廷获胜告终,但关于唐廷对河朔三镇及降将郭谊、王协等人的处置策略,后世史家王夫之与司马光却有着深刻的分歧。这一分歧的深层原因,在于王夫之与司马光对“治乱”原则的理解与运用不同。司马光评价此次平叛及战后处置时强调“道统”的道德约束,对唐武宗处决降将等措施持保留态度。而王夫之更强调“治统”在此次平定叛乱中的作用,认为唐武宗果断平叛、严惩叛乱者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必要手段。王夫之通过强调“治统”的重要性,重构传统的“道统”观念,提出“道治合一”的思想。

    2025年04期 v.46;No.266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政治学

  •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探析——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视角

    刘保国;祝旭;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自觉主动地认识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一种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崇高的历史使命、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历史智慧。作为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文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提出了“两个结合”的要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明确了党的“中心任务”,重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洞悉了世界之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视野;概括了“五个必由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智慧。

    2025年04期 v.46;No.266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继承与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天下为公”思想的内在契合性探析

    贺德健;章征科;

    作为中国向世界贡献的新型文明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更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沃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具有内在的契合性,主要表现在:目标导向上的契合、价值立场上的耦合与实践路径上的榫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汲取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成了从传统理念到时代理论的跨越: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构建新型外交,以义为先的义利观引领合作共赢,以和而不同的交往观促进文明交流,以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促进绿色发展,为当下全球发展贡献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25年04期 v.46;No.266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社会治理研究

  • 生态美学视域下“两山”理念的审美内蕴研究

    孟令军;

    生态美学视域下,“两山”理念具有生态系统美、生态产业美、生态伦理美和生态共生美的多维美学思想内涵。“两山”理念既包含树立生态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培育新型生态公民以及营造生态环境氛围的理想价值诉求,又具有指导现实的实践意义:从宏观来看,主要表现为生态制度和生态政策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从微观上来看,则主要体现在具体地区的生态治理及成功案例。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两山”理念进行探讨,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也是对技术与自然的关系的再次反思,还是对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再认识。

    2025年04期 v.46;No.266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许幸;罗仲尤;

    作为一种以网络空间为基础生成、发展和传播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遵循“仇视精英、对抗体制、弥散权威”的逻辑机理,不断累积负能量话语,掀起舆论狂欢,严重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凝聚力和引导力的发挥。网络民粹主义呈现出制造二元对立、炒作热点事件、实施多数人暴政以及强行施加道德绑架等典型特征。网络民粹主义通过弥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话语主导、消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认同、阻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鉴于此,需要精准把握网络民粹主义实质与传播规律,强化网络阵地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权、话语权,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增强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2025年04期 v.46;No.266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哲学

  • 公共性转向:戴震王道论的智识向度及思想贡献

    李长绪;

    戴震王道论以欲、情为底,以知为核心要素。相比于孟子王道论,戴震王道论的特点在于重知。但当前学界并未揭示出“知”在戴震王道论中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分析孟、戴二人的王道论结构,可以发现,孟子的君主视角之“仁我”被戴震转为民众视角之“智我”。戴震强调,民众若以学习方式增进智识和反思现实,则可凭借自我认知庇护欲、情,这隐含着传统王道论从私域向公域的转变。戴震王道论是理学发展至清代的成果,其贡献有三:一是从民众视角阐明王道的公共性本质,二是彰显主体的自我责任意识,三是重新诠释传统儒家的教化观念。戴震拓宽了王道论的理论范围,为后世学者解读孟子王道论指明了新的方向。

    2025年04期 v.46;No.266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 孟子“自律”伦理学:调适重建抑或方枘圆凿?

    冯利民;

    牟宗三借鉴康德伦理学,将孟子伦理学诠释为一种“自律伦理学”。这一解读问世以来受到了诸多质疑,在以杨泽波、唐文明、黄进兴为代表的批评者同以李明辉、卢雪崑为代表的牟宗三后学的交锋中,牟宗三以“自律”诠释孟子伦理学的关键环节即“四端之心”的天理化、法则化凸显出来,通过对“本体论的觉情”的证成,牟宗三证明了作为道德情感的“四端之心”能够“上提”而与道德理性为一,进而证明了孟子之学乃是一种“自律伦理学”。但实际上,理学家以“天理”为首出概念诠释“四端之心”已然偏离了孟子原意。牟宗三在吸收理学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对“四端之心”进行法则化诠释以对接康德伦理学,去孟子之意愈远。相对于牟宗三的诠释路径,伦理自然主义的诠释路径或许更能把握孟子伦理学的本然面貌。

    2025年04期 v.46;No.266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中国文学

  • 周作人的无神论思想探析

    何家骏;

    周作人的无神论思想以理性批判为核心,旨在解构传统宗教观念,并借助佛教“空观”与古希腊人文理性思想来构建现代思想体系。在早年翻译《域外小说集》时,周作人已展现出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具体的文学实践来批判宗教信仰与神学对人性的压制。“五四”时期,周作人系统地揭示了“天人合一”观念对封建权威的支撑作用,倡导科学精神与无神论以破除迷信。然而,他并不是采取极端否定的一元态度,而是借助佛教哲学与古希腊理性精神来反思本体论问题,强调一切绝对实体的非存在性,避免无神论教条化,从而实现了自己无神论观点的理论演进。周作人的无神论思想兼具批判性与开放性,既反对传统宗教的偶像崇拜,又警惕极端理性主义的僵化倾向,为现代文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2025年04期 v.46;No.266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试论唐代文化视域中的长沙窑唐诗

    梁好;成松柳;

    作为“大唐精神的平民书写”,长沙窑唐诗弥补了文人诗在民间情感表达方面的不足,展现了大唐精神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态度与文化自信。它以世俗的题材、质朴的语言、明快的情感基调,展现了不同于敦煌俗诗、其他民间诗及同时代文人诗的市井民间风味。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大胆吸收佛教文化元素,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唐文化传布四方,成为中外文化平等交流的见证。唐代文化视域中的长沙窑唐诗,不仅是“诗唐”文化的民间声部,更是唐代文学多元化的拓展者,为后人理解唐诗的平民意识与开放品格提供了独特视角。

    2025年04期 v.46;No.266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外国文学

  • 第三世界女性抵抗叙事与身份错位——《燃烧的巴格达》博客书写的西方接受与阐释

    刘恬;

    在互联网的跨国传播与西方出版机构的推动下,伊拉克女作家“河湾”的博客《燃烧的巴格达》得以突破政治、地域与文化界限,将穆斯林女性的战争经验引入全球公共话语空间。博客的匿名性与超文本互动机制为边缘化的“她者”提供了言说空间,也为河湾构建了一个独立于西方主导叙事之外的战争真相体系。她通过解构“面纱”意象、驳斥“解放穆斯林女性”的虚伪话语,批判了西方“文明”霸权,揭露了西方政治和媒体话语对第三世界文化身份的同质化与扁平化表征。西方评论界却将她的叙事纳入西方女性主义解放话语框架,致使第三世界女性的真实经验被遮蔽和悬置,也使其身份陷入“主体化”与“他者化”的双重错位。第三世界女性虽以抵抗叙事挑战了西方话语霸权,却又深陷其规训逻辑,这一现象折射出全球知识生产体系中第三世界女性的文化从属与身份断裂的困境。

    2025年04期 v.46;No.266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 论《上海孤儿》对“东方主义”和“英国性”的批判

    汪顺来;

    石黑一雄的小说《上海孤儿》以伦敦和上海为交替场景,讲述了英国白人侦探克里斯托弗·班克斯跨国寻亲的传奇经历。在《上海孤儿》中,石黑一雄揭露了东方主义者所谓的友情式救赎、亲情式救赎和道义式救赎的真相,辛辣地批判了他们的“救世主”形象。他颠覆了西方中心论者对西方“自我”与东方“他者”关系的片面认知,巧妙地以“意外”的结局确立了东方“他者”的主体性,并无情地批判了被东方主义者妖魔化和神秘化的“他者”形象。此外,他还进一步挖掘了英式景观、英式装饰和英式尊严中隐藏的“英国性”,揭示了“英国性”残缺、陈腐和颓废的特性,深刻地批判了“英国性”的荒诞本质。

    2025年04期 v.46;No.266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新闻与传播

  • 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机遇、风险及路径

    方莉;田诗柔;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还直接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通过提升传播效率与精准度、丰富传播内容与形式、拓宽传播路径与覆盖面,人工智能实现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精准化、有效性与亲和力。在赋能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同时,人工智能或将引发“信息茧房”效应、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信息碎片化、“泛娱乐化”等风险。要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可从以下方面寻找突破口:提升传播主体素养,优化算法推荐系统;坚持正确理论引导,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革新话语供给方式,提升传播感染力;构建法律制度体系,加强传播内容监管。

    2025年04期 v.46;No.266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三农”短视频中农民形象的呈现与建构——基于快手平台

    艾岚;王肖廷;

    随着政策的扶持和短视频的蓬勃发展,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短视频逐渐在短视频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一扇展现农民群体形象的窗口。通过快手平台可以发现,“三农”短视频中的农民群体形象经历了从“无知者”到“记录者”再到“新农人”的变迁过程。目前,“三农”短视频呈现的农民群体形象存在过度景观化、固化、商业化等弊端。要推动“三农”短视频的良性发展,就要增强乡土文化自信,挖掘本土特色,提升媒介素养,探索多样化的农民形象塑造路径,使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农民形象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2025年04期 v.46;No.266 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历史学

  • 民国时期边疆高等教育“优待”政策审思

    李海萍;刘珏霖;

    民国时期,边疆高等教育“优待”政策的演进经历了倡始、拓展、发展、停滞四个阶段。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民族统合”向“地域统合”转变;升学优待与经济优待并重;就学形式与设学方式多元化。它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如边疆教育意识形态支撑乏力、中央意志的地方适切性不高、国家经济实力难以保障等。要推动边疆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就要坚持“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完善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差别化支持政策,健全民族高等教育经费政策体系。

    2025年04期 v.46;No.266 107-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近代衡阳地区行业组织的嬗变

    贺丽娟;

    早在明朝时期,以公所、会馆为代表的旧行业组织就已经在衡阳地区出现。清朝末年,公所、会馆等旧行业组织进一步发展,传统工商业行业组织在这里延续。清末民初,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衡阳地区的工商业开始转型,新兴行业如西货业、煤油业等迅速崛起,传统行业如纱布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伴随着工商业的转型,行业组织也开始转变,主要表现在:公所、会馆等旧行业组织依然存在,新的行业组织——商会也随之产生。这一时期,衡阳地区的新旧行业组织并存,两者职权不明,管理模式区别不大。19世纪30年代,在政府的推动下,新型行业组织——同业公会诞生,标志着衡阳地区行业组织转型的完成,但这一转型徒有虚表,因为其经营管理模式变化不大。近代衡阳地区的行业组织转型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衡阳工商业的发展。

    2025年04期 v.46;No.266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基础教育研究

  • 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融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价值、逻辑及路径

    蒋芳;王悦;严淑仪;

    农村中学古诗文教学融入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既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也是语文学科价值实现的内在追求,更是学校人格培养的现实需求。中学古诗文中蕴含着诸多与健康人格契合、相通的元素,通过情感、道德、审美等不同视点将其融入教学,能够让健康人格教育变成可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多维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目标的实现。

    2025年04期 v.46;No.266 12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生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的时代价值、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马勇;

    为提高中学生健康教育“家校社”协同效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采用文献查询、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讨其时代价值、实践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家校社”协同是应对中学生健康问题的时代妙方,是完善中学生健康教育多元化主体建设的有效手段,是培育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然而,它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主体责任边界模糊、运行机制不畅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困境。针对实践困境,可以采取建立“家校社”健康教育联席制度、打造三维健康教育体系和构建“线上+线下”的健康教育新生态等策略给予解决。

    2025年04期 v.46;No.266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 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阻滞因素及突破路径——基于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

    王有斌;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校育人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因素。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在提升“立德树人”理念引领能力、增强课后服务创新能力、强化课堂教学能力与加强元认知能力等方面。然而,当前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面临着教学回应能力较弱、学科知识结构窄化、科研能力停滞、学业评价能力不足等阻滞因素。因此,要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要强化乡村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改善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培养乡村教师的适应能力等。

    2025年04期 v.46;No.266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