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研究

  • 船山学发展阶段新论

    王兴国;

    经过重新论证,认为船山学在历史上的发展经过了以下三个阶段:一是官绅结合确立船山历史地位的阶段。“官”指朝廷和地方政权,“绅”指曾经任过官职的知识分子。这一阶段的时间是从船山逝世到辛亥革命(1692—1911)。二是在对立思维中研究船山的阶段。“对立”包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理学与反理学等之间的对立。这一阶段的时间是从中华民国建立到文化革命结束(1912—1976)。三是从文化角度全面深入研究船山的阶段。学者在这一段将“船山学”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从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这一阶段是与大陆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并进步的。

    2024年05期 v.45;No.26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船山对横渠正学及其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陈佳文;

    “希张横渠之正学”是船山的学术追求,也是船山对自己学术的一个定位。张载之学何以为正学,在船山看来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本体论上,以“太虚即气”阐明宇宙生灭现象,辟佛老之邪说,正本清源;人性论上,明性之所由,明善恶之分,剖析人性结构,为为善去恶工夫奠定基础;认识论上,明本末一贯、天人相继之理,倡明成圣之可能;工夫论上,倡“养蒙正心”之功,指明成圣之路径。因此,船山以推崇张载之正学来为自己的正学思想正名。船山在推崇张载学说的同时,也在吸收张载的思想,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进行创造性转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正学体系,彰显出了“守正开新”的正学精神。船山正学精神的内涵体现为四个方面:“发明正学”的原道精神、“守正辟邪”的卫道精神、“明虚返实”的实学精神和“灌注通义”的公义精神。这四个方面的精神涵括了“守正”与“开新”,它们共同构成了船山正学精神的内涵。

    2024年05期 v.45;No.261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以礼立人:船山君子养成思想的三维展开

    尹江铖;莫小燕;

    船山思想终归于“礼”,强调“以礼立人”。“君子养成”是船山思想的核心主题,亦是进入其思想的捷径之一。船山的君子养成思想呈三维展开:一是“君子形象论”。船山从“衣服”“容貌”“交接”三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他认为衣服“饰威仪而应法象”,有潜移默化之功;其次,他强调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应注重容貌修养,不论居常、临事,都要注意自己的容貌对民众的引导作用;最后,他突破宋明理学对“形上世界”的痴迷,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知“礼”践“礼”,成就君子人格。二是“君子养成论”。船山并未依照宋明儒学惯常的做法,提出一套具体的君子养成办法与养成次第,而是从思想上回归先秦人文综合养成传统,从礼乐存有、礼乐关系、礼乐特质三方面论述了他礼乐兼尊、性情中和的君子养成观。三是“君子境界论”。在船山看来,君子养成最终应崇德广业、自立立人。与宋明理学君子境界论相比较,船山的君子养成思想有三个特点:一是转虚向实,将心性修养落实于礼;二是辟邪显正,“礼”辨人禽、君子小人、华夏夷狄;三是崇德广业,以“礼”治情而自立立人。船山的君子养成思想是在礼学视域下展开的,呈现出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虚向实的三维立体结构。

    2024年05期 v.45;No.261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红色师范研究(衡师办学120周年校庆专栏)

  • 红色师范百年校史文化育人的价值与路向

    刘晓霞;罗灿;

    红色师范是红色文化和教师教育相融合的有机统一体,也是我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亮点。衡阳师范学院立足红色革命沃土,凝练校史精神文化内涵,充分发挥“湘南革命之摇篮”与“南学津梁之殿堂”的作用,依托百年红色校史资源富矿,创造性地运用红色校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助推高素质师范类人才培养,构建了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创新性的红色师范教育体系,彰显了新时代师范院校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使命担当与执著追求。

    2024年05期 v.45;No.261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伟大斗争精神在红色师范的赓续与传承——回溯衡阳师范学院百廿年办学历程

    蒋芳;严淑仪;王悦;

    伟大斗争精神在红色师范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观红色师范衡阳师范学院百廿年的发展史,学校将“风雨兼程志愈坚”的斗争信念、“砥砺前行破万难”的斗争意志和“实践磨砺显真章”的斗争本领作为传承基因,以主动作为、开拓进取的斗争品质守正创新,以脚踏实地、敢于亮剑的斗争韧劲拓展更新,以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斗争方法返本开新,守牢思想阵地,夯实办学根基,推进事业发展。伟大斗争精神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动力、师生不断创新的催化剂、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助推器。新时代新征程,红色师范赓续和传承伟大斗争精神,需要淬炼思想以强化斗争意识、拓展载体以涵养斗争品格、丰富实践以增强斗争本领。

    2024年05期 v.45;No.261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百年师范校史中红色教育家精神:内涵要义、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

    童宏亮;

    百年师范校史中红色教育家精神是中国教育家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其内涵要义至少包括:一是内蕴“南学津梁”的大格局,二是“坚持民主教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深情怀,三是“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方法,四是“德育为先、躬行践履”的厚德行,五是“破旧立新、勇于探索”的新视野,六是“坚守初心、笃志师范”的恒信念。这种精神超越时空、跨越地域,是所有师范院校共同的文化遗产,在当下对培育时代新人、推动学校发展及助力民族复兴都有着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弘扬这种精神,学校应从以课育人、以文化人、以行塑人层面探索培育路径:融入课程体系,深化学生对红色教育家精神的理解;营造校园文化,内化学生对红色教育家精神的认同;依托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对红色教育家精神的践行。

    2024年05期 v.45;No.261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蒋先云对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

    施德军;

    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蒋先云是湘南革命摇篮培养出来的杰出代表,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引领时代潮流的革命者。他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思想指引,用马克思主义激发学生的革命热情、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提升军人的党性修养。他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创建了核心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运动的发展,保障了工人运动的胜利,指引着革命军队前进的方向。他发动广大学生、工农、官兵加入革命组织,为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培养了一批精干力量。蒋先云对推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其贡献也彰显出湘南革命摇篮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地位。

    2024年05期 v.45;No.26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哲学

  • 先秦儒家德政的形上学认知基础

    赵志浩;

    西周时期的天命信仰增加了伦理和道德内涵,构成了当时政治合法性与正义性的基础。先秦儒家把天意政治改造为民意政治,同时为政治设定了超越性的形上学基础,不但使政治具有了较强的人文价值,还使得政治具有了道德信仰根基。政治是完成儒家形上学认识论目标的重要环节,政治实践通过践行天道而通达天命。政治实践是个人德性修养的过程,也是把握超验性之天、天命和天道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超验(天)和经验(人)的统一。天的“好生”之德决定了儒家德性政治既要维护生命的多样性,又要维护人类群体中贫弱者的利益,从而确保生态正义和分配正义。

    2024年05期 v.45;No.261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气学的挺立——对于气学研究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述评

    陈春芳;

    当前学界对于气学的研究整体呈现出良好趋势,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气”的概念问题。“气”的涵义丰富多元,不能作单一的理解。二是气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气的物质义、自然义如何兼容道德义,这是气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三是气学的独立性问题。学界对“气学能否划为独立一系”持有不同的立场,其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分析。四是气学的流派划分问题。由于“气”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学界对气学的派别归属问题与内部形态划分问题也持有不同的见解,需要我们对其作进一步考量。这四个问题在逻辑上紧紧相扣,它们不但是把握当前学界气学研究整体状况的切入口,还是判断气学是否具有独立性的重要依据。

    2024年05期 v.45;No.261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经济学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性贡献

    黄倩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做出了重大的创新性贡献。一是构建了以新发展理念和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理论。新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精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标;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二是创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体现在:创新和发展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论,创新和发展了基本经济制度,丰富和发展了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理论,设置了“红绿灯”规范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三是开创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主要体现在: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发展迈入新的历史方位的两个重大判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这些创新性贡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时代境界。

    2024年05期 v.45;No.261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村创业活力的中介效应

    邹建国;刘纤;

    选取2012—2023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时间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采用工具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相较于其他地区,分样本异质性分析显示高城镇化率及高技术水平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创业活力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基于此,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就需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持续激发农业经营主体创业活力。

    2024年05期 v.45;No.261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文化与传播

  • 舜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路及当代启示

    潘雁飞;

    作为一种根脉式的优秀传统文化,舜文化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特点。舜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主要有三条进路:一是庙堂与士人之路,二是民间社会与江湖之路,三是家族与家庭之路。三者事实上相互交叉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二是要创新传播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05期 v.45;No.261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 《诗经》的文化品格探析——以《采薇》为例

    郭园兰;

    《诗经》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历久弥新的影响。《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深受文人、学者和普通民众的喜爱,鲜明地体现了《诗经》所具有的四大文化品格:诗的主体不同而主旨迥异,彰显诗的开放性品格;诗的情义在铺陈转换中升华,凝练成诗的人性品格;诗中的“薇”等物象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具有象征意蕴,寄寓着诗的拟人化品格;诗在流传中被人们盛赞、运用和模仿,已内化为中华文化和汉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成了语文品格。由此,可揭橥《诗经》备受青睐、具有跨越时空魅力的内外原因。

    2024年05期 v.45;No.26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当代电影“饭圈化”现象研究——以《流浪地球》《封神三部曲》等为例

    袁星洁;冯卿庭;

    近年来,国产电影凭借其逐渐提升的质量在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国产电影甚至出现了“饭圈化”现象。这是以电影本身作为崇拜对象的一种粉丝互动行为,其形成及表现与互动仪式链理论高度契合。研究发现,当代电影“饭圈化”现象的形成受到电影内容本身、外界附加给电影的意义、围绕电影产生的话语冲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且电影粉丝圈的互动拥有其自身的构成前提、运行过程与互动结果。对待当代电影“饭圈化”现象,应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反思的态度,妥善规范群体集合与边界设置,防止片方过度营销;合理引导共同关注与情感连接,让电影回归电影本身;严格监管符号凝结与出圈传播,消除不良社会影响。

    2024年05期 v.45;No.261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中国文学

  • 五四文学命题的延展与重审:从《财主底儿女们》谈起

    邓姿;

    在民族解放战争语境下,当五四文学的启蒙姿态渐渐被遮蔽时,路翎执著地选择接续五四文学命题、还原五四传统的写作路向。一方面,他认同五四文学命题在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被吸纳、被阐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对五四文学命题的有效性与可信度产生质疑。在《财主底儿女们》中,路翎用蒋纯祖的悲剧否定了五四文学对个人主义的乐观书写,从性别等级维度反思了五四文学将女性解放作为反封建武器的局限性,并以蒋家儿女“离家—回归”的情节结构模式完成了五四文学对传统家族文化绝决批判的修正。

    2024年05期 v.45;No.261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论蒋彝《湖区画记》的反战思想

    郭莉芝;

    作为一位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蒋彝开辟了海外华人作家英文游记文本写作的新境界。他的首部游记《湖区画记》以游踪为线索,怒斥了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揭露了战争的罪恶本质,呈现出强烈的反战思想。《湖区画记》中的反战思想既与当时紧张的战争局势有关,也与作者所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湖区画记》中的反战书写具有重要的意义,既表明了作者对异质文化求同的立场,也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的向往,更体现了作者浓厚的家国情怀。

    2024年05期 v.45;No.261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外国文学

  • 文学批评的借鉴与延续:杰弗里·哈特曼的大屠杀研究

    阳幕华;

    犹太裔美国批评家和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的学术生涯长达60多年,经历了两次重要转向:从浪漫主义文学批评转向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再从解构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转向犹太文化与大屠杀研究。哈特曼晚期的大屠杀研究表面上是其文学研究向“非学术研究”的转型,但实质上则是对其文学研究的借鉴与延续。在研究内容上,他借鉴了“创伤”等重要主题;在批评方法上,他沿用了具有强烈审美性的伦理学批评;在论述风格上,他延续了具有高度修辞性的散文风格。哈特曼的大屠杀研究展现了他始终如一的深厚的人文关怀。

    2024年05期 v.45;No.26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家园书写——以《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为例

    王玉成;黄怀军;

    在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太古”这一蕴藏着层层故事的家园进行了怀旧书写,并以此作为重铸波兰民族身份认同、重寻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方式。首先,小说通过地理与空间的构建塑造了一个诗意的原始乌托邦,唤起人们的在家感与归属感;其次,小说对家园历史与记忆的追溯既还原了波兰民族真实的失家之殇,也深化了其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最后,小说通过描写古老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失落历程,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与思考,也传达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观照。

    2024年05期 v.45;No.261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师范教育

  • 师范类专业认证框架下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范式研究

    李雪彦;

    课堂教学是师范类专业认证考评的重要向度,影响师范生毕业要求之达成,反映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和初衷。为使师范类专业认证发挥应有效果,高校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秉持有用、有效、高阶理念,从总体上的完整与系统,微观上的知识、能力、思维相结合,立德树人上的专业与课程思政同存并显来建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维度则可锁定目标,将教学基本步骤设置为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促成、目标实现监测三个环节。

    2024年05期 v.45;No.261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师范类专业认证视野下高校教育实践教学内部监控研究——以衡阳师范学院为例

    彭巧燕;阳志锋;

    高校教育实践教学特指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是师范类专业认证考查的重点,其质量必须通过内部监控得到有效保障。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高校在教育实践教学内部监控方面还存在监控环节缺失、监控力量薄弱、监控方式单一、评价方式不科学、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等问题,应聚焦毕业要求的达成,加大改革力度,做到健全机制、全过程监控、有效评价、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05期 v.45;No.261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下载本期数据